【教师写作的“三长两短”】三长两短打一生肖
时间:2019-04-17 02:41:21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人
经常听到一些中小学老师抱怨说,就因为缺少一篇论文,评奖评优、职称晋升老是受限制,搞得教学都没有心思。看到别人的文章能够发表,妒忌之余也只能发发“应该把发表论文从职评的条件中去除”之类的牢骚,因为自己确实写不出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日前,一位同事拿着一篇有关班级管理的稿子让我提意见。我粗略地看了一下,时髦的词不少,冠冕堂皇的话一大堆,既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又似曾相识。我问他这篇文章的思路是什么,他拿起文稿来,提纲挈领地讲述了一下,事实上,还是没有离开原文的框架。我说你撇开稿子,直接说你怎么想起写这个题目,你想在这个题目下说些什么?这时,他才撇开原文的约束,为我讲述他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体会和想法,讲得那么亲切、生动、感人。我感到豁然开朗,心里亮堂多了。于是,我告诉他:“实话实说,你的文章不怎么样,你说的话倒是颇有新意。你能不能把你刚才给我说的话写出来,完全撇开你原来文章的框架。”过了两个星期,他给我看了重写后的文章,我明显感到:文章中造作的痕迹少了,比较自然了,有让人想读下去的感觉。
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他“扬短避长”了。他在文章中大写特写的是他自己也不怎么明白的“素质”“场域”之类的语句,对他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问他为什么这么写?回答是自己觉得只有用时髦的词语装饰出来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至于那些他自己非常熟悉的事情别人也一定熟悉,不值一提。教师们常常感叹写不出好文章,大都是陷入了类似的误区。往往不能对自己的真情实感作细微、亲切的描述,却热衷于堆砌自己不大理解的辞藻。在写作中,教师有其“短”,也有其“长”,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扬弃。概括来讲,教师之“长”是经验丰富,而其“短”为反思不足;教师之“长”是强于实践,而其“短”为读书不多;教师之“长”是写的较多,而其“短”为缺少修改。
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每天都在和教材、学生打交道,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教育中的冷暖自然有着切身体会。但是,平铺直叙一些教学案例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关键在于反思。面对一个教育现象,即使是习以为常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必然可以找到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教室里的班级公约应该是最平常的了,我的处女作就名为《一张特殊的班级公约》,在某杂志发表后又被多次转载,其主要内容是班级公约应该体现师生平等和切实可行。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是以班级公约为引子,思考了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是对我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总结。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在实际工作当中也各有所长。同样的事情,有的人为什么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有的人却酿成大错,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人云亦云的习惯要不得。人家彼时彼地“所云”虽然是金玉良言,但在此时此地却不一定适用。因此我们要有属于自己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可能早已是行家里手。做起来四平八稳,说起来面面俱到,写起来却是老生常谈,究其原因是读书不多。阅读名家名著可以学习他们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教材可以使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教学实践;阅读报纸杂志可以让我们了解当前的热点问题和别人的研究成果。教师们也知道读书好,要多读书。可是,现实生活中要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实在是很难。生活中的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师的角色,还要同时承担诸多的角色,如父母、儿女、伴侣、朋友等等。作为父母,要养育子女;作为儿女,要孝敬父母;作为伴侣,要有付出;作为朋友,要互相应酬。可是读书需要心静,纵然不能像王羲之说的“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最起码也不能去想一些蝇营狗苟之事。人非圣贤,对于普通教师来说要在鼓噪宣泄的尘世中保持一份静心何其难也!但是只要自己想读书,也不是完全没有时间。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每天真抽不出一个或半个小时的时间吗?如果每天能抽出半小时,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多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在假期中每天也不可能只有读三四页书的时间。所以,问题不是有没有时间,而是有没有决心。
不少教师都有写教后记或教学笔记的习惯,这非常好。但是,他们往往在写过后就扔在一边不闻不问,不去修改和润色。关于写作与修改,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记述了旅日英国作家小泉八云的一段话颇值得玩味:“……题目择定,我先不去思考。因为恐怕易生厌倦。我作文只是整理笔记。我不管层次。把最得意的一部分先信笔写下。写好了,就把稿子丢开,去做其他较适宜的工作。到第二天.我再把昨天所写的稿子读一遍,仔细改过,并从头至尾誊清一遍,在誊清中,新的意思自然源源而来,错误也呈现了,改正了。于是我又把它搁起,再过一天。我又修改第三遍。这一次是最重要的,结果总比原稿大有进步,可是还不能说完善。我又拿一片干净纸作最后的誊清,有时须誊两遍。经过这四五次修改以后,全篇的意思自然各归其所,而风格也就改定妥帖。”小泉八云以文笔优美著称,他的写作过程很是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有个编辑告诉我说,可能是由于发稿心切,不少教师写好文章后也不仔细修改和诵读就急着投出去。甚至第一天投了稿,第二天就打电话问是否可以发表。一般来说,编辑们拿到语句不通,有错别字的稿子是不会细看的。这样一来,发表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我在写完一篇文章(有时只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后,记上年、月、日,就把它放在抽屉里,暂时不去管它。但是,从那时开始,不仅在抽屉里有了一篇文章,而且,在大脑里也镶嵌着这篇文章。这以后,我读书时会发现:“这个词汇用在那里,真是犹如画龙点睛”;看报时会发现:“这个例子,最能说明我想解释的道理”;与人谈话时,常常会感到:“他这么一说,让我开了窍,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写那篇文章时还不明白的”;或者在某一天头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有了一个新的思路。一句话,这文稿像海绵一样,它能帮助我吸收知识、吸收信息。而这些知识、这些信息都将“自动地”修改你大脑里的那篇文稿。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写作中也是一样。只要我们解决了自己的“长”“短”问题,写出好文章也不是不可能。教育实践工作者有着自己的优势,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写出大气磅礴、意义深邃的大作,但完全可以写出可读性强、让人眼前一亮的个性化思考。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郭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