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诗词鉴赏 > 正文

    电视新闻专题的拓展现场:电视新闻有哪些

    时间:2019-05-04 02:27:38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在我一年的电视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位记者做同样的选题,一个做得有新意、有深度、反响强烈;而另一个则做得平淡无味,甚至什么新闻也没发现,空手而归。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说前者的悟性高,后者的悟性低。其实,悟性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神灵在辅佐,而是记者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悟性高的记者,除了文化、理论知识修养和社会阅历等方面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性的多变思维。
      我做的是济南电视台一档法治类的电视专题节目,时长8分钟,每期选一个与法有关的案件、社会现象等,选题较为广泛。选题的多样性也就决定节目样式不能拘泥于某一节目形式。电视人都知道,要想节目做得好看,“现场”一定少不了,也正如我们的节目名――《目击》。然而,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有充分“现场”的选题是少之又少。于是就出现了“现场”不够拿采访凑的情况。这样,节目时长是凑够了,可是节目的信息量、观赏度、收视率也就下来了。那么,在这些不够精彩的新闻事实面前,记者就无能为力了吗?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记者的采访活动是报道主体与报道客体的矛盾运动。因此记者要发挥主体能动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毛主席曾经说过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既要充分把握“第一现场”,更要善于拓展 “第二现场”。
      
      把握“第一现场”是基础
      
      第一现场的把握存在很多的客观因素。从主观方面讲,记者的知识结构、新闻敏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新知识,在工作中是非常有益的。节目《缩水的课程表》,反映的是某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校方以民办学校没有专职老师等为由推卸责任,而事实上,民办教育法有严格的规定,民办学校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专职教师。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这时,谁对民办高校了解得多,对教育法规了解得多,就能在当事人的诡辩中听出他的漏洞和逻辑错误,不会被他看似合理的某些专业术语所误导,就是把握这“第一现场”的关键了。把握住了现场,能“沉”到事物的核心解剖矛盾。当发现有价值的现象才能“紧追不舍”,把自己的问题向纵深推进 :即由现象“入门”探求其原因,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作深入报道。因此,夯实基础,拓展思维,把握现场才能使记者在报道中胜人一筹。
      
      拓展“第二现场”是关键
      
      做节目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诉我“再天花乱坠的口述采访,也不能超过30秒”。要想节目做得漂亮,对于一个8分钟的专题节目来说,就需要大量的现场报道。实际上有很多选题现场不够甚至是没有现场,而日播的频率又让我们对选题没有很大的筛选性。因此,就要努力拓展“第二现场”。
      1、重走长征路
      “重走长征路”是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而为了记录和向受众展示新闻事件,在发现新闻事件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再走长征路。例如,节目《考场外的叫卖》反映的是年末,大小考试临近,作弊器材在校园里大张旗鼓兜售的事。记者以学生身份以“试货”为由进行的实地暗访和与厂家代理在网络上进行的咨询对话,便成为该片“自制”的两个现场。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互印证,一动一静两个现场的搭配,甚是好看。《找零之后》是观众向我们反映济南长途汽车站附近的小卖部在给顾客找零钱时做手脚的问题。记者也是以暗访的形式,亲身体验,果然“中招”。另外又在该小卖部的制高点监控拍摄,几个小时的时间里,陆陆续续回来讨钱的旅客以及由此引发的两起矛盾冲突均摄入镜头。这自制的主客观两个现场,充分地展示了新闻事件。这种“重走长征路”般制造现场的方式,有时在一个节目中可多次使用,进行对比分析,形成记者调查式的节目。例如在节目《银行的“变脸”》中,当事人去银行兑换分币,却遭银行拒绝。事件已经结束,只有当事人的口述采访。要制造现场,定要“重走长征路”。然而,对此选题,我认为把矛头单纯对准某事发银行,意义不大。如果多走几家银行,国有的、商业的,进行对比分析会更说明问题。于是大小银行各种各样的说辞,千姿百态的形象便呈现在了我们的镜头前。在比较中,事情的根源也就不攻自破了。
      2、第一现场的延续
      有些新闻事件,记者到达现场时,已基本结束,也不具备可重复的操作性。这时记者就要能够抓住第一现场的尾巴进行整个事件的面目复原或是就此展开追根溯源的调查,对第一现场进行拓展延伸。例如 ,我们经常看到的,事故发生后,当事人或目击者在现场对事件实地实情的描述。再例如《谁在污染水源》一片中,记者到达现场后发现并不像当事人所描述的那样污染严重,从画面上也很难展示河水污染的情况,基本没有现场可言。而实际情况污染又是确实存在的,那么,这时寻找水源污染的证据及污染源是该事件可继续下去的唯一出路。以对水污染的追根溯源为主线,以记者的出镜和一路寻找的过程为主要内容,以旅游节目似的边走边说为节目形式,一步一步地向受众展示了整个追溯过程。整个节目现场感极强,也十分符合《目击》栏目的特色。这种用记者的眼睛耳朵带着受众去听去看去发现的传播方式,变大众传播为人际传播,同时也增强了受众自身对客观真实世界的感受能力和积极的行动能力。再例如《找零之后》中记者在自制的客观现场监控拍摄了小卖部内发生的种种是非。这时的现场,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仍可延续。于是记者追上刚刚与小卖部老板发生冲突的当事人进行询问,正在气头儿上的当事人生动得向记者展示了手中钞票不翼而飞的经过。在这一追、一问、一展示中,现场也生动得丰富并延续下去了。
      3、不可忽视的过程性镜头
      所谓的过程性镜头,在《目击》中集中表现为上下车、进出门、打电话等等。也就是记者在拍片子时去了哪、找到谁等一些过程及准备工作。这些镜头在节目中少量使用,有利于节目内容的串联,使安静的节目“动”起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增强了节目的现场感。除此之外,对过程性镜头的把握,还会让你有意外收获。例如节目《一场不该发生的征地纠纷》中,记者在了解了村民反映的征地问题后,前去该村村委会了解情况。在村委会里,却没有一人承认自己是村委的人。记者甚至跟在佯装打电话的村长身后一路追问,但此人仍坚称自己不是。于是就出现了是的也不是,不是的一问三不知的滑稽局面。捕捉到的这些,原本应是过程性镜头的东西,却成为该片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看点。另一方面,这些过程性镜头也从一个侧面,不常被人看到的角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帮着记者评理、说事,全面客观地记录事件的真实面貌。
      我认为做好电视节目并不必顾及所做的是什么样式的片子,只需把自己看到的事实、事实背后的新闻和自己对新闻事实的思考,用合理的镜头语言,创造性的思维,简洁、酣畅地展现给受众即可。能否用新闻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报道的切入口选择得好不好,议题设置得准不准,评论引导的方向对不对,镜头语言用得合不合理,是一个电视新闻记者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进步的要求。
      
      (作者单位:济南电视台)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