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诗词鉴赏 > 正文

    如何培育九岁前后的孩子|培育孩子

    时间:2019-04-12 02:49:27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中国民间的经验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条经验把七岁看得很重要。这个思路和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斯波克(B. Spock)的发现大体是一致的。略有不同的是,斯波克认定的年龄是九岁。九岁是决定人的一生的发展状态的关键年龄。
      
      一、九岁前后:孩子为什么出现痉挛或强迫症
      
      九岁的特殊年龄使孩子容易处于焦虑之中,而这种焦虑会导致孩子出现身体的痉挛,比如眨眼、耸肩、出怪相、扭脖子、清嗓子、抽鼻子、干咳等等。斯波克发现,痉挛更多发生在九岁左右的儿童身上,尽管在两岁以上的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出现。在孩子面临压力时,这种痉挛会表现得更加严重。一种形式的痉挛可能断断续续地持续几周或几个月,然后完全消失或者被另一种形式的痉挛所代替。眨眼、抽鼻子、清嗓子和干咳通常都是由感冒引起的。但是感冒好了之后,这些症状可能会继续存在。耸肩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穿的新衣服比较宽大,总觉得它要掉下来。
      如果孩子出现痉挛,这种症状不会因为父母的指责或勒令改正而得到缓解。斯波克的发现是:“大约有10%的孩子会出现轻度痉挛的现象,但几乎都能在不去理会的情况下自行消失。”[1]146-147如果父母紧紧地盯住孩子的痉挛毛病,这样反而会让孩子紧张,因紧张而出现更加严重的痉挛。如果父母知道痉挛的原因原本就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感受了来自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压力,那么,父母就应该尽可能让孩子放松,和他一起做游戏或带他出去运动。
      在九岁前后,孩子的紧张除了导致痉挛之外,还可能引起某种强迫症:“你很可能会想起自己童年时的表现,最常见的是要求自己迈过人行道上的每一条裂缝――虽然这种做法一点道理也没有,但你就是迷信地觉得你应该这样做。类似的例子还有,每隔三根栏杆就摸一下。……如果你认为自己出了差错,就会严格地回到你认为完全正确的地方,重新开始。”[1]145
      孩子在九岁前后之所以出现痉挛或强迫症,主要是因为九岁前后是孩子成长的“过渡期”:三岁前后的孩子可以无忧无虑地玩乐,十三岁前后的孩子开始以“成人”自居并为此感到焦虑,而在二者之间,九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开始隐约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但很容易感觉自己微不足道,对很多事情感到无能为力。
      九岁前后的“过渡期”还显示为大脑的发育状态。人的大脑在九岁前后快速地发展,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九岁前后的孩子来说,解答这些问题不会太困难: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一个更重?把一杯水倒入一个大瓶子里,把同样的一杯水倒入另一个小瓶子里,哪一个瓶子里的水更多?九岁前后的孩子之所以能够解答这些问题,是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按照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九岁前后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只有到了十三岁前后,他们才有可能发展出比较“高级”的抽象思维。①
      
      二、“以美育代说教”:让孩子过有情趣的生活
      
      九岁前后是孩子从三岁前后的“无忧无虑”走向十三岁前后的疾风暴雨期的“成长之桥”。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性格、身体和智力发展的过渡期。如果说十三岁前后的孩子面临的问题是“成长的烦恼”,那么,处于九岁前后过渡期的孩子面临的问题是“成长的紧张”。
      为了缓解孩子的“成长的紧张”,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缓解紧张的成长的环境,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让孩子依然有玩的时间;二是“以美育代说教”,以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培育孩子的性格;三是让孩子有足够的活动,包括“劳动”和“运动”。
      第一,让孩子保持灵气和好奇心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每天都有属于自己的可以用来“玩”的时间和空间。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2]
      这个阶段时间和空间属于孩子本人,由孩子自由支配。自由时间和自由空间并非只对儿童重要,它对所有人都重要。“近代伟人曾国藩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秘诀就是他每天打坐一小时。打坐就是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与自己相处,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加工,非如此人格不能大。”②
      给孩子的成长留出自由的时间,不要时时刻刻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也不要用太多的“兴趣班”把孩子的时间全部挤满。农民种庄稼,他们会让秧苗有足够的空隙,并享受充分的光照。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隙,又没有享受充分的光照,秧苗长大之后,只能结出干瘪的谷穗。“有很多工作要做是可耻的”(福克纳语)。“腾不出时间娱乐的人,早晚会被迫腾出时间生病。”(沃纳梅克语)有虫的枣子早红,有病的孩子早熟。智力上的神童,常常以剥夺性格和身体的成长为代价。
      不要借口“人是理性的动物”,也不要借口“非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而让孩子处于无休止的思考与训练之中。除了思考,人必须过不思考的生活。“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莎士比亚语)西方人的说法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另一个说法是:“All work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乐,使人成为笨伯)。”
      尽早培养孩子“亲近自然”“敬畏天地”的心态。“敬畏天地”原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按照中国传统婚礼,新郎新娘先跪拜天地,再拜父母双亲,最后互拜。现代婚姻的种种问题,可能与婚姻仪式中的“先拜天地”被取消相关。康德一生只敬畏两样东西:一是天上的繁星,二是心中的道德法则。自然界有自己神秘的法律,违背自然、逆天行事,就会受惩罚。拜伦说:“我热爱人,但我更爱自然。”从来没有体验鸟语花香的人,从来没有倾听过夜晚的天籁之声的人,是不幸的。
      让你的孩子尽早建立健康的审美观。不要让孩子的审美观陷入低级、病态。不要以为小的、有病的,就是好的;不要以为强大的,就是坏的。不要以为小麻雀、小绵羊、小狗都是可爱的,也不要以为狮子、老虎、狼,都是坏的。不要以为豺狼都是吃人的,豺狼只吃比它弱小的。
      除了带领孩子亲近自然,也让孩子亲近他的同龄人,让孩子寻找自己的玩伴。让孩子成为善于交往、受欢迎的人。必须让你的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并愉快地接受小伙伴。“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邻居不满,对孩子的小伙伴也十分挑剔,或者不让自己的孩子和他们交朋友,让孩子觉得好像自己跟别的小朋友很不一样,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与任何人自然地相处。”“班里每个孩子都知道他们当中谁人缘最好,谁最不讨人喜欢。有着坏名声的孩子一般都很难交到朋友,所以他们在学校里一般都很孤单,而且也不快乐。”“一个成年人在工作中、家庭中和社会上能否跟别人愉快地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年时期他跟其他孩子相处的情况。”[1]140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只有孩子才能理解孩子,也只有孩子的同伴才能陪伴孩子成长。孩子从来不期望庞然大物的成人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从来不把居高临下的成人当作自己的朋友。如果孩子既没有兄弟姐妹,又没有伙伴,“独生”子女就跌入双重的孤独:不仅独生,而且独长。
      让孩子有自己的朋友,但不要有太杂乱的伙伴。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卢梭则把“爱弥儿”带到了乡村。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力之前,不让孩子有过多的伙伴,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
      必须留意你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也不必太在意他的名次。倒是需要警惕那些学习成绩总是第一名的孩子。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但是,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性格很坏,自私,缺乏同情心,没有生活情趣。学校里的有生活情趣的人,可能是那些中等生。
      为了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尽量不要搬家,也不要给孩子转学。当孩子带小伙伴来家里玩的时候,你要表现得友好而又热情。你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吃饭,还可以给他们做他们认为“高级”的饭菜。当你安排周末旅游、野餐、短途旅行、看电影和其他活动的时候,还可以邀请孩子喜欢的一个小朋友一起去――这个小朋友不一定是你认可的那个。孩子跟成年人一样,也有唯利是图的一面,所以他们更容易看到款待他的人身上的优点。③
      第二,以童话、神话和民间故事培育孩子的性格。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儿童遥远的精神导师。童话是孩子建立健康人格的“成长之桥”。④ 不要小看童话的价值。童话让孩子领会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童话让孩子在内心深处建立“好人”的标准形象。
      梁启超当年期待中国“新民”的诞生,却把“新民”的希望移交给“文学革命”尤其是“诗界革命”。由诗界革命推动思想革命,“文学之盛衰,与思想之强弱,常成比例”。然后,再由思想革命推动制度革命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所谓“诗界革命”或“小说界革命”,实际上不过是借助文艺的方式传递道德或教育道理。这是对文以载道古老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恢复。“文以载道”对“文”来说可能是一个失败,但对“道”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胜利。直接而露骨地公布教育道理,让艺术作品简单地承担道德与教育责任,简直就是对文艺(或诗)的干扰和破坏。但是,出色的文艺作品,又恰恰在于它隐含了人生、道德以及教育的大道理。“文”与“道”之间既可能充塞了矛盾,但这个矛盾也可以化解为无形。真正卓越的艺术作品总是以艺术的方式化解这个问题。用杜威的话说:“艺术比道德更具有道德性。”[3]直白地讨论道理的艺术作品是低劣的、粗糙的,但不讲道理的艺术作品却只是无聊的喧嚣与垃圾。
      父母可以让孩子倾听或阅读人类历史流传下来的所有美好的童话、神话或民间故事。
      第三,让孩子有足够的活动,包括“劳动”和“运动”。“活动”是教育的故乡。教育原本从活动中产生,教育的最初形态就是活动、生活。后来印刷书出现,学校出现,教育逐步演化为某种“语言说教”。语言说教是一个进步,但也隐藏了危险和危机。当教育出现危险和危机时,可以尝试回到教育的原点,用“活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不愿意跟你谈他的心事,而你估计孩子的心事太重,需要释放出来,那么,最好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些家务或者带着他出去运动。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在运动的过程中,或者在运动之后回家的路途中,孩子可能会把他的心事说出来。不要在孩子情绪低落、心跳缓慢时给孩子提出建议。孩子在睡懒觉或在孩子竞赛失败之后,他会拒绝任何美好的建议。如果给孩子提建议,父母最好先让孩子情绪高涨、心跳加速。
      活动可以让孩子“心跳加速”“情绪高涨”。人在情绪高涨、心跳加速时不仅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也容易接受提建议的那个人。善于谈恋爱的年轻人会先请对方吃饭,因为吃饭让人增加能量,促进心跳。吃饭时最好喝酒,喝酒的目的也是为了使人心跳加快。喝酒之后,干什么呢?最好去跳舞。人在跳舞时,会心跳加快。如果不跳舞也可以,就去看电影。看什么电影呢?看言情片吗?笨蛋才会看言情片。因为在看言情片的过程中,对方发现别人那么英俊那么浪漫,自己身边的这个人这么难看这么没情趣,这会让人心跳变慢。不该看言情片,应该看恐怖片。看恐怖片时,人会因恐惧而心跳加速,会向身边最近的那个人寻找可以依靠的安全感。这是个好的开始。⑤
      活动既可以显示为劳动,也可以显示为运动。如果没有体力劳动,就必须有足够的运动。让孩子至少喜爱一项竞技型的运动技能,“用体育培养精英”。
      古代的教育发端于“劳动”,现代的教育失去了劳动的空间,“运动”取而代之。运动的真正目的在于:增进健康,增长力量,它让人因此而有强健的“行动能力”与“冒险精神”。它让人不至于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懦夫,它让人自信充溢、雷厉风行、决策果断、敢于冒险,而不只是沉于幻想、优柔寡断。所谓“受过教育的人”,就是使身体趋向强健、强悍甚至野蛮,使性格或人格趋向健全、勇猛、锐利、热烈。现代学校教育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很难看到精力充盈、意志发达、喜气洋洋、激情澎湃、势不可挡、豪侠仗义、浑身是胆、不知疲倦、不愿意停止与妥协的生命狂欢状态。这些精神状态只能从家庭教育开始。
      让你的孩子在家庭中接受足够的体育锻炼,增进孩子身体的力量感和优美感。力量和优美的经典案例是古希腊人的投掷铅球和投掷标枪图案。健康状态是雷厉风行的生活习惯、高高地扬起铁锤砸碎石块的劳作状态。身体强健不只是四肢发达,它让神采飞扬,活力四射;让勇气充沛,敢于冒险;让意志发达,承受困顿与锤炼而笑声朗朗。家庭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脑袋,不能贬低、压制、压迫脑袋以下的部分。“健康的乞丐比有病的国王更幸福。”(叔本华语)
      在药店永远找不到最好的营养品,因为最好的营养品在劳作的田野里或奔跑的运动场上。不要指望学校教育能够训练孩子的身体。孩子整天坐在教室里,像坐牢。偶尔有体育课,那是“放风”。体育课原本应该让孩子疯狂地奔跑、追逐、跳跃、翻腾、对抗、冒险,体育课原本是让孩子周身流汗、气喘吁吁、狂野不羁的地方,但是,学校的体育课变得越来越文静、文雅。体育课老师不敢让孩子做任何所谓的危险的动作,因为孩子的身体如果受到一点点意外的伤害,学校就会成为被告。既然学校体育课不能训练孩子的身体,孩子的身体发展就只能由家长亲自负责。
      
      注释:
      ① 参见黄希庭著:《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2页。
      ② 参见吴稼祥著:《一杯沧海》,朝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引用时略有改动。
      ③ 参见斯波克著,武晶平等译:《斯波克育儿经》,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41页。
      ④ 柯云路在《童话人格》中解释了著名童话背后隐藏的种种心理情结。参见柯云路著:《童话人格》,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⑤ 这个思路来自迟毓凯老师的讲课。
      
      参考文献:
      [1] 斯波克.斯波克育儿经[M].哈澍,武晶平,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2]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4.
      [3] 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86.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215】
      责任编辑/刘 烨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