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诗词鉴赏 > 正文

    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媒介素养状况|受众的媒介素养

    时间:2019-04-10 02:18:47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调查背景和立意   随着数字制播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形成了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跨地区、跨文化、跨媒体的新媒体,其传播距离跨越时空、传播时效即时更新、传播形式双向互动,以强大的技术优势使得媒介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的《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38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移动用户累计达到7.11亿户(手机上网人数1.81亿)。
      媒介环境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主要由政治、竞争、资源、技术四方面环境构成。在我国当今媒介环境中,新媒介的空前潮流与景观在我们面前绽放,要在其中获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准确、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积极利用新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能力,是新媒介环境中受众需要塑造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利用媒介资源的动机和程度、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与态度以及对媒介的批判能力等。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沿海大城市群正经历着传媒产业趋势跳跃、新媒介环境重塑的转变时期。探讨此三大城市群受众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信息的能力,媒介尤其是新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传播功能以及新媒介在信息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的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具有历史代表性和现实价值性。
      调查目的和方法
      调查目的。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调查目的在于考察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素养情况,探讨我国新媒体的前进方向以及对于构建“公民社会”之社会基础,对新媒体使用者的媒介教育提供合理性建议。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考察: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的新媒介使用能力(重点考察网络媒介);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的新媒介认识判断(重点考察网络、移动媒介)。
      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发放问卷、随机面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所得有效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而得到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的媒介素养第一手资料。课题组选取天津、上海、广州分别作为我国三大沿海城市群的采样地,再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三地各抽取三个核心商业区作为最终样本源。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9份,有效率达94.9%,随机面谈调查个案21例。天津、上海、广州是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沿海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针对以上三座中心城市的受众展开媒介素养调查,可为构建“公民社会”提供基础性依据。
      调查统计和分析
      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麦克卢汉在1967年出版的《媒介即讯息》一书中认为: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它们在私人生活、政治、美学、道德、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如此普及深入,以至于我们的一切与之接触便受其影响和改变。在新媒介环境中,人们必须学会查找信息。作为我国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居民,津沪穗受众在接触媒介的动机中对资讯的占有成为首要目的,高达46.2%,28.2%的人是为了娱乐,18.4%的人是为了学习,打发时间与其他约占7.2%。这说明三地受众对媒介的认知与理解的目的性强、途径明确。
      如今,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迅速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也存在紧张的竞争关系。调查显示,津沪穗受众在频繁使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同时,对传统媒体仍有依赖,每周仍旧有40.5%的人听广播,有55.0%的人使用平面媒体。可见受众与媒介接触的方式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平面媒体如报纸期刊,还是立体媒体如电视,以及传统的广播或者是新兴的网络、手机媒体都有半数或者接近半数的受众介入。其中津沪穗三地受众的网络接触率最为突出,高达72.3%,最受欢迎程度达43.1%。而报纸仍是受众接触较频繁的媒体,接触度高达46.7%。至于电视与广播,由于媒体设施的家居常用性以及车载便利性,也有大量拥护者。
      总之,津沪穗三地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基本上是以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书籍、网络、手机为主,“第五媒体”手机的接触程度更是可观,高达51.4%。但由于手机广告短信以及便利程度等劣势,在几大媒介中手机的受欢迎程度反而最低,仅为6.2%。从长远看,虽然大众媒介物理性质的改变会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规则,①但是“媒介即讯息”这一经典议题注定了在新媒介环境中,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内容价值性始终居于第一位,媒介融合趋势不可阻挡。
      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的新媒介使用能力。新媒介环境中,媒介已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知识来源之一。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人一天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量相当于20多年前的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接触的信息总量。而我们谈受众媒介素养,尤其是在数字鸿沟日渐拉大的今日,强调媒介使用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所谓媒介使用能力,是指受众从无数信息中获取、分析各种形式的有效信息的能力。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拥有固定职业的市民承担社会科学分工的责任,其新媒介使用能力十分重要。在津沪穗三地受众的上网动机中,获取资讯占41.8%,娱乐占40.8%,学习则为12.7%,可见从网络获取资讯、娱乐的动机最为普遍。从娱乐所占到的比重来看,正如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说:当一切公众活动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如果不上网,36.9%的人会选择学习,使用其他媒体的人数则有11.1%,接近21.4%的人会选择体育活动,近三成的人则会选择做其他事情。而选择上网看新闻的话,大陆门户网站成为49.4%的人的选择,29.5%的人会去BBS,17.6%的人则选择浏览传统媒体网站。这表明论坛与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津沪穗受众的两大选择,前者以小众化得到青睐,后者以内容丰富快捷得到关注。至于被很多人关注的博客传播,“经常”以及“总是”写博客的人有30%和11%。由此看来,博客的普及程度提高较快,传播效果明显。最为重要的媒介使用能力,就是对自我信息查找能力的判断,仅有4.7%的人认为自己精通,较好与一般的人各自达到25.2%和37.6%,不佳的有32.5%。整体看来情况基本属于平均偏上水平。
      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的新媒介认识判断。由于大众媒介的工具性,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也更有可能对人的精神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媒介素养在西方最为深入探讨的是它的批判功能。因为在民主体制下,为了保证言论的自由,必须提供一个意见表达的自由市场;政府只能要求新闻界自我监督而不能强制实施硬性要求。所以无论从学理还是从技术上,为了信息的自由,我们都必须只能从受众的角度去进行媒介的判别能力。采用媒介素养“批判性的自主”的说法表明对一切信息,都保持怀疑态度。
      在调查中,大部分人对媒体报道(尤其是新媒介的新闻报道)都存有理性的辅助判断,大部分受众对于报道持存疑态度。新媒介的观点常常遭遇很强烈的抵制,但奉为引导以及正面评价的占有一定的比率。在对中国新媒介的影响中,文化商品仍旧是第一位,而舆论导向与娱乐工具则分别是32%、16%,其他占6%。值得注意的是,多数人表达了对媒介的不信任感,将媒介定义为政府工具、宣传手段等。而在不同媒介之间报道相左时,32%的人最相信电视,18%的人相信书,14%的人相信报纸,11%的人相信广播。对于新兴媒介网络与手机,则分别有23%与2%的人相信――这与新媒介不规范引起的安全性低、公信度差不无关系。而对于新媒介的暴力、色情内容,9%的人认为是客观事实,而14%的人认为是生活调剂,35%的人不作评论,24%的人表示无可奈何,14%的人深受困扰,只有4%的人表示坚决抵制。可见在多元化社会中,人们对新媒介的传播内容存在一定的容忍度。
      调查结论和启示
      综合调查结果,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的媒介素养状况呈现出如下特征:受众的媒介接触具有相当广度,且具有对网络、手机一类新媒介的使用能力;受众的新媒介使用具有一定的深度,基本可以查找各类信息;对新媒介的认识判断较为理性,对不良信息有抵制的能力。然而,媒介传播者的表现不容乐观。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受众对新媒介的新闻报道、专业水准、观点立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信任与抵制。这一方面说明受访者人群的媒介素养较高,但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新媒介的现状不容乐观。媒介素养的提高既包括受众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也要求传播者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这一问题值得重视。
      置身新媒介环境,媒介影响无孔不入。戈夫曼(Erving Goffman)经典的“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这个多幕舞台上的林林总总行为角色与“社会情境”息息相关。②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曾经指出大众媒介所形成的环境之所以难以觉察,其原因在于只有相当人数使用某一媒介的时候才能形成可见空间。当下的新媒介亦然,如何从中准确批判地找到相关信息是每一个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能力,媒介素养是一个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古人也明白的道理。中国新闻界前辈邵飘萍更是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到新闻教育对国民的重要性,他主张:“依愚之私见,新闻与人生之关系,既如此之密切,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中学以上的学校都应开设新闻课程,大学应设立新闻系”。媒介教育无法在孤立的情况(比如离开更宽广的历史、文化、经济、法律、民族、政治及社会背景)下得到充分的研究,它正是在这些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并且还在起着作用。此言信然,以津沪穗为代表的我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乃至整个中国,任何一名普通公民,媒介素养水平提升之日,必然是建立在整个教育乃至社会体制配套协调运作之后。“公民社会”之构建,其路漫漫而意义深远。(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当代媒介语境中的非政府组织》课题的基础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沃纳・塞佛林著,郭镇之、徐培喜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五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
      (黄超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硕士生;汤璇、胡涵均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
      编校:赵亮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