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选言判断 选言判断中的论题迷失

    时间:2019-05-15 02:34:41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今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大量燃放,将刚刚开始发布的北京市综合监测实验室PM2.5实时监测数据大幅推高。在去年末围绕着“PM2.5”空气监测标准所引发的环境焦虑背景下,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再次引起了舆论关注。其中有一篇评论《“喜气”和“毒气”,不应是“两难”》①,在网上广为传播。但我读之后,总感到其中存在着评论写作中的某种普遍问题,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文章以“喜气”指代燃放烟花爆竹所形成的节日气氛;以“毒气”指代燃放烟花爆竹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显然,人们面对的现实困境是:增加“喜气”就难免接受“毒气”,而要减少“毒气”就难免减少“喜气”。这就是所谓“两难”。
       在这个“两难”困境中,真实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情境。所谓,“不相容”,指的是两个“选言支”的关系是不相容的,比如,“要么是唯物主义,要么是唯心主义”;或者生,或者死,不可兼得。在这里,表面上的“毒气”与“喜气”的“两难”背后,其实是“毒气”(即燃放烟花爆竹)与人们的健康不相容,与人民的长远利益不相容。解决选择性问题依赖于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要么是‘毒气’,要么是健康”的不相容选言判断中,我们只能选择健康,而放弃“毒气”。我们也由此可能通过牺牲了一些“喜气”,而解脱于“两难”之境。至于是由政府“禁放”还是人民自觉“不放”,则是另外的问题。
       而这篇文章提出的思路则是:
       “这些‘毒气’与老百姓需要的‘喜气’,是否只有‘矛盾’一种结果”,是否除了禁放就没有其他可以选择的余地了?
       从形式上看,作者显然怀疑人们所面对是一个真实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情境。对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情境的怀疑,往往是有道理的。它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能力。因为,我们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一些“要么……要么……”情境,可能是虚假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情境,即并不是非此即彼,而可能两种选项共存,或者存在第三个选项――这被称为“非此即彼谬误”,是附着于选言推理形式的“非形式演绎谬误”的一种。比如,“为了使顾客购买产品,推销员可能说,‘打折今晚结束,要么你今晚买,要么就得付零售价值。我不希望看到那种情况发生。’推销员遗漏了很多其他选择:比如你可以等待这个商店的下次打折,你可以选择根本不购买这款产品,你可以去其他商店购买……”②
       那么,既然那篇文章的作者似乎怀疑在燃放烟花爆竹的问题上,我们不一定面对的是真的选言情境,他给出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首先,燃放烟花爆竹释放的‘毒气’,到底会给市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多大影响,这是需要有关方面用详尽而通俗易懂的数据来解释和说明的。仅仅用PM2.5这样的数据,是很难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其危害的。”
       从上文看,这个思路,似乎是“禁放”之外的一种选项,其实它只是要求给“禁放”提供充足理由;或者说,它同时也是人们下决心自觉“不放”的理由。也就是说,政府的“解释和说明”以及人民对燃放烟花爆竹危害的知晓程度,其本身都不是“禁放”之外的选项,甚至可能与“禁放”无关。“禁放”与“不放”在强制性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放弃“毒气”的选项,而不是在此之外的选项。
       过去政府对燃放烟花爆竹禁放过,后来又解禁,原因无非是人们为了“喜气”,而宁愿付出接受“毒气”的代价。即政府把选择权还给了人们自己。在燃放由火药制造的烟花爆竹的前提下,“毒气”本身是不可能解决的;需要做出选择的,也正是人们自己。在当代,涉及环境保护的问题,许多都是“不相容”的选择问题。选择本身不可避免。想要诉求某一种方法或某一个种权威,以取消、绕开、解脱出“不相容”的选择困境,是一厢情愿的事。
       作者提出的第二个思路是:
       “这么多年来,有关方面、科研部门是否想过改善和优化的办法和措施呢?譬如推广‘绿色烟花爆竹’等,这也可以将‘毒气’与‘喜气’紧密结合。”
       所谓“绿色烟花爆竹”,仍然是人们的选择问题。它实际上正是“不放”这个选项,是在人们做出了“不放”基础上的一种替代性选择。这个选项,实际上是放弃了“毒气”,而并不是文章中的什么“将‘毒气’与‘喜气’紧密结合”。
       从价值上看,如果人们愿意放弃“毒气”的话,“喜气”和“毒气”当然不会是“两难”。因为,人的身体健康和节日的欢乐气氛之间孰轻孰重是不难判断的。但是,如果你从一开始就把“毒气”界定为燃放烟花爆竹所增加空气污染,而且并不认为这些“毒气”与老百姓需要的“喜气”之间只有“矛盾”一种结果,但到了后来却又提出一种根本没有“毒气”的选项来“解决”这种矛盾,从论证的角度来说,就是偷换论题了。它回避了由作者自己提出的,而且是现实存在的矛盾。因为,如果你“放”的不再是现在这样带有“毒气”的“烟花爆竹”,也就不存在什么“矛盾”,不存在你说的“两难”了。也就是说,你的认识对象已经不再是本来那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事物了。
       在作者所设定的“两难”之境中,实际上是以“毒气”和“喜气”共同存在为前提的“两难”。如果“毒气”不存在,即人们已经放弃了燃放烟花爆竹,也就不存在“两难”之境了。但作者“解决”这个难局的途径,却恰恰是取消了这个前提,即以人们已经放弃“毒气”作为前提。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提出“喜气”与“毒气”并不一定是一对矛盾这样一个论点的时候,他用来论证的理由,却是“喜气”与“非毒气”并不是一对矛盾。这不是偷换论题吗?“偷换”这个词听起来不太好,好像是故意的。其实作者不一定是故意的,而更可能是在论证时“迷失”了原来的论题。
       虽然人们往往说评论写作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实际上,评论并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评论能够“解决”的只是“认识问题”。而实践中的问题仍然要在实践中解决,不可能期望凡是在认识中解决了,实践中就能迎刃而解。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正是这样一类问题。与此类似的,还有禁烟、戒烟的问题,都是知易行难。评论当然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认识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是,如果把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悄悄――或不知不觉地――改换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这在逻辑上正是偷换论题,或者说是“论题迷失”。
       这篇评论所得出的具体诉求本身是没有错的――包括政府应更为具体地宣传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以及开发、推广烟花爆竹的替代品,等等。错在论证之中,这也是评论中比较典型的一种错误。长期习焉不察,就会让人们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
       注释:
       ①载2012年1月25日新京报。
       ②加里・R・卡比、杰弗里・R・古德帕斯特著:《思维――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跨学科研究》[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