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财经纸媒的未来_纸媒的未来

    时间:2019-05-01 02:26:37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今天要讲的,是关于一群所谓的老人(网络新兴媒体的代表都是非常年轻的,像丁磊, 1972年出生;陈天桥,1974年出生),用传统的信息传播工具,面对一个前途未卜的危险的市场,想办法去解决财经纸媒前途命运这样一个话题。
      
      现 状
      
      《21世纪经济报道》是由一群充满理想主义,有点煽情、有点自信又有点自恋的人办起来的,当然创办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从她创办的广告语,可以看出其定位:
      ――“新闻创造价值。”这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商业诉求,希望新闻跳出像之前的财经媒体那种纯粹的没有商业概念的情况,进入到一种能够创造商业价值的过程中去。同时这又是一种政治诉求。
      ――“与加入WTO的中国一起成长。”财经媒体在中国面临着一种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服务中国最优秀人群。”中国的大多数人,将来可能会是(中产阶级)中间阶层。这也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读者定位,是服务成长中的中间阶层,不是服务 “大老板”。
      要实现这样一个理想,虽然我们这群人给人们的感觉是一群有些诗人气质的人,但在办这份媒体时核心团队的商业算计还是非常精细的,实际上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包括定价,包括未来的现金流,以及包括未来在资本市场上所产生的市盈率,都有充分的估计。这群人是混合型的,从本身的行业的发展来说,是相对进取的,带有某种诗人气质的,但在具体微观的操作层面上,又回归到非常保守的、理性的、算计的一面。我觉得,这是未来做媒体的人可能会共有的性格。否则,如果没有这种混合型的性格,媒体肯定是做不起来的。
      《21世纪经济报道》有一个庞大的团队,光采编就有260人,有五大新闻中心(北京、上海、重庆、香港、深圳),20个记者站(包括北美、欧洲记者点)。编辑部三分之一在北京。《21世纪经济报道》每篇文章单位成本是非常高的,比起都市类媒体来说,其实是很惊人的,并且她现在还是一张周二报。现在是为将来做准备,我们希望现在付出的成本在将来能够拿回来。如果做日报,可能会需要500人的采编队伍,全球 20个新闻中心,还有庞大的海外采编队伍(近100人)。这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比如汇率,从国家的利益来说,我们希望保持现有汇率,这有利于解决外贸出口、就业问题;从走出去的战略来说,我们希望现在的汇率有所调整,这样我们向海外投资、招人的成本会低很多。
      去年1―10月份,《21世纪经济报道》的赢收是1.7亿元左右,从慧聪公司做的数据对比表来看,在中国财经纸媒中是最高的。《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全年的赢收是2.17亿元,也是最高的。
      从财经纸媒的读者特征来看,男性读者占比例比较大,月收入较高,投资意识比较强,迷恋科技,有优雅的品位等等。现实的规模在200万左右,他们是经济、社会的中坚和主流。我们猜想和希望潜在的读者规模会有 2000万左右。这2000万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财经类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想是这么想,关键是能不能拿得到这些人,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环 境
      
      现在有人在做财经类日报,这有积极意义,但可能是画了一张饼。财经类日报面临着成熟的财经周报和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的挑战: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与互联网相比不占优势,深度报道与周报相比不占优势。如果互联网这种东西没有出现的话,财经类日报可能会按照预计轨道发展并获得预期中的财富。但很不幸,互联网出现了。华尔街日报在美国是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报纸,为什么会有这么大?是因为它生长的过程中没有互联网。但是在目前中国财经纸媒生长的过程中,互联网出现了,没办法,既生瑜何生亮。
      所以,长远看,要充分地看到财经纸媒本身竞争环境的改变,包括互联网环境,还包括市场环境。
      从市场环境看,面临不少问题,比如,信息渠道狭窄,信息供给不充分,只能获得一些公司方面的信息,政府、社会方面的信息有时是很难获得的。这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新闻教育并没有培养合格的专才。我个人就是人大新闻系毕业的,知道这个情况。学校培养的学生进入传媒行业还得从新开始,无论是采编、发行、广告还是品牌发展,都没有像样的储备。尤其是财经类媒体,都得从头培养,我们花在培养、培训上的费用是蛮高的,每年大概会有500万元。
      最根本的,还是读者本身的需求,还有整个广告的市场,能不能支撑财经纸媒的迅速成长。这实际上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价值链:利润转移
      
      互联网引发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链问题。过去财经纸媒所处的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现在实际上被拉长了。在这个被拉长的价值链中,利润产生了悄悄的转移。
      传统纸媒的内容被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新兴媒体转发、整合、再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润被分割、被转移的过程。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过去都不把自己看作媒体,现在都说自己是媒体,它们确实是媒体,只不过攫取价值的工具、手段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在它们面前,纸媒实际上变成了身处最低端的分散的内容供应商。门户网站,是信息采集商,内容可以不是原创,只要整合就行了,并且整合后信息极大丰富。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看纸媒了,他上网就行了,所有的东西都在网上了。到了下一轮竞争,搜索引擎实际上就是以门户之门户、信息之信息为价值点。信息时代,信息爆炸、过剩、多余,搜索引擎会精确传播,因之越来越重要了,越来越能卖钱了,在资本市场越来越有价值了。
      在整个产业链中,在这个过程中,搜索引擎间接雇佣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又间接雇佣纸媒。只有纸媒直接雇佣人力。纸媒雇佣的编辑记者,发工资由纸媒发,但贡献的利润,有很大的一块给了门户网站,一部分给了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它们基本上用不着掏什么钱。我与一些纸制媒体的人在一块聊,感觉纸媒基本上变成了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非常分散的内容供应商,并且是可以替换的内容供应商,而且利润是相当的微薄。现在感觉趋势是这样的,所以觉得不太对头,不公平。但是没有办法,纸制媒体要素不流动,价值没办法在资本市场上实现大的收益。而新媒体的价值是用美元估价的模式,自然估价非常高,它可以用美元收购你的资产。这基本上是一场胜负已定的比赛。所以,今年开始一些传统媒体的人在向新媒体流动。
      从采编模式看,纸媒是由主编判断新闻价值,编辑、记者直接采写、编辑内容;而网站主编就是把握新闻排序,编辑基本像图书管理员那样搞人工分类,它不需要记者,是因为记者都是间接雇佣的纸媒记者,并且不需要付他们薪水;而到了搜索引擎那里,既不需要主编,也不需要编辑,更不需要记者,它就是借助抓取技术完成0.01秒的速成,用技术、机器控制新闻,并且资本市场还给它一个非常好的估价。
      但大家都知道,说到媒体的本质,无非是让人感觉到公信力、公正、正义的存在。如果媒体发展到机器控制、由机器决定投票,媒体本身就可能会有革命性的变化。至于革命的结果是对是错,就很难说了。
      
      未来模式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未来,财经纸媒还会存在,但其价值在资本市场上是被低估的。它必须采取现在能想到的模式去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获得一个大的发展。如果只是固守纸媒模式,就非常的危险,而且你看不到未来。
      
      论坛交流
      
      问:纸媒与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是依赖还是竞争的关系?《21世纪经济报道》如何应付门户网站、搜索引擎?
      答:最好的方法就是纸媒也去做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如果你有钱的话。如果不做,下一步就很难说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下一步肯定要做,就看能圈到多大的钱了。有多大的钱做多大的事。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问:网站会不会建立庞大的采编队伍?如果纸媒觉得自己利润被转移到网站,大家都去做网站,谁来提供内容?
      答:网站不会建立庞大的采编队伍。纸媒不会自杀,报纸毕竟要办下去,只不过收益被挪走了一些。门户网站不建立庞大的采编队伍,不去做原创的内容,可能会有国家政策限制方面的考虑,但更多是盈利、成本方面的考虑,现在能用这么低的成本拿到你的东西,何必花大成本搞记者去做呢?它们现在就是这样,这确实让我们很难受。
      问:如果《21世纪经济报道》自己建门户,还会不会向其他门户提供内容?
      答:不会。但对搜索引擎你没办法,它照样可以抓取。即使在美国,搜索引擎抓取你的内容,是否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也没有定论。
      问:如果下一步有法律禁止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免费或低成本运用纸媒的内容,它们还会活得很好吗?
      答:关键是你这个假设不存在。现在新浪与整个南方报业集团的媒体签约,每年只付信息费20万元,也就是2万美金。这是饮鸩止渴。大家都觉得在网上扩大了影响,宣传了品牌,但时间长了谁还买你的报纸?可是,你若不提供内容,别人会提供内容,20万信息费也赚不到,这些新闻在网上的价值又实现不了。
      问:《21世纪经济报道》是否会改成日报?
      答:在这个决策上,我们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很大困扰。现在是周二刊,是在伸出一条腿试探一下市场,还没有下决心。网站这么厉害,能否做成财经类日报,我们惴惴不安。
      问:区域性财经媒体如何做?
      答:经济问题是全球化的,内容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都决定了财经类媒体不可能做区域性的。到现在我还没发现区域性财经媒体做成功的,哪怕有一点点成功。因为它不符合规律。也许能做成,可能成本会比较高。当然,这可能是我瞎猜吧。
      问:《21世纪经济报道》用人、留人上有何高招?
      答:薪酬比同类媒体高一些,但最主要的是加强培训,让员工觉得自己在这里是增值的。
      但是,对人的流动不必大惊小怪,当媒体作为资产不能流动的时候,人的流动就是必然的,人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增值。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