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冯小宁与他的电影新作《青藏线》:冯小宁

    时间:2019-04-24 02:33:41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真正认识冯小宁和他的电影新作,就要把他和他的作品放在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坐标系上整体认知,这样才能够取得全面和客观了解;要想了解中国电影的现状与走势,冯小宁的影片是不可或缺并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藏线》――冯小宁电影的新坐标。
      
      认识冯小宁,多少有些偶然。2006年冬季的一个下午,正在京郊采访的我突然接到《黄河绝恋》的作曲、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得者李戈的电话,说还是由他作曲的冯小宁新作《青藏线》需要一个手风琴手,希望我尽快赶到外景地。
      这次“客串”,从准备到镜头拍完,前后不过几个小时,但我还是从他既循循善诱又近似苛刻的要求里,从他抱着冰凉的摄影机摸爬滚打忘我拍摄的身影中,从事必躬亲又统筹兼顾的谋划中,切实感到了一种发白骨子里的敬业精神、拼命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难怪圈里圈外的人都送他一个不雅的雅号――“拼命三郎”。
      
      面对国家广电总局领导的信任与厚望,冯小宁殚思竭虑,一个月拼抢出让铁道部颌首赞叹的好作品;他要竭尽全力真实再现这个中华民族延续了90多年的世纪之梦
      
      “今天的中国电影,更需要给全国观众一个振奋,给电影艺术一个证明。”
      由《青藏线》谈到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现状,表情凝重的冯小宁,情绪显得有些激动:
      “《青藏线》这部片子诞生于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也就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泡沫繁荣时期。”
      神色冷峻的冯小宁其实是个性情中人,他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并不讳言,关于“电影泡沫”的表述也多少有些语出惊人的味道。
      他认为,面对美国大片对国内市场份额的占领和挤压,电影管理部门和中国电影人经过不懈地努力,很快生产了一批能够控制市场院线份额的国产大片,国产片市场也出现了“几花独放”的现象。但观众对其整体评价则是:几位大牌导演的作品普遍存在着“娱乐大于内涵,形式大于思想”的状况。
      为什么电影市场会出现这种怪异的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国人文化观念的浮躁与偏激:一方面是过去十几年来我们所持的电影理念从彻底挣脱“极左”思潮的束缚,转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开始过分强调电影的娱乐作用,忽视蕴含其中的传播真善美的“教化”作用,造成了严重的理论偏误;另一方面则由于电影的发行与制作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关系,最终形成了电影市场的垄断效应所致。
      对此,冯小宁15年前曾专门撰文,强调“文艺可娱乐,亦可载道”,指出:电影毕竟是既具有娱乐,又具有承载意识形态、传播思想这种特殊功能的艺术类商品,对青少年的思想熏陶、审美取向乃至行为准则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因此,那种像做医药广告一样,通过媒体人为夸大、故意炒作的“过火”宣传,往往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虽然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但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上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副作用,因而从长远和整体的利益来看,不利于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电影现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特别在建立文化产业的时候。如果因为放松了、放任了文化监管的职能,在引导方面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现在不少青少年沉湎于网吧、疯狂追星和只专注于“狗仔队”的花边新闻,将追逐功名、热衷“选秀”当作人生的终极理想等等现象,便是明证。
      冯小宁还认为,这种局面,实际上是由于电影创作者、电影运营商、院线、媒体和观众彼此之间利益的权衡、复杂的关系、错误的揣测和盲目的互动造成的。因此,如何尽快冲破这种局面,片商、电影管理部门、媒体乃至观众,都有必要、有责任反躬自省。
      那么,如何能使电影既卖座又深具内涵,事实上电影管理部门也一直在作着拓宽题材、增加片源的努力。
      2006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同志特意找到冯小宁,希望他在较短时间内写出一部真实反映青藏铁路建设的主旋律片子来。面对总局领导的信任与厚望,冯小宁觉得自己有责任啃这根难啃的“骨头”,同时实事求是地讲了三个想法。一个是当时距离“七一”通车时间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太紧;且由于该片属工业题材,在圈内被认为是创作“禁区”,在再现真实无法虚构的前提下,要想达到商业片的轰动效应和票房效果,难度很大。二是尽管如此,生于西部,曾有着8年产业工人的生活经历,并长期关注青藏铁路的上马与建设,以及具有高原拍摄的实际经验,冯小宁自信剧本很快就能拼抢出来,但由于气候条件制约,实际拍摄的节奏将受客观影响较大。三是鉴于大部分现场将在对于生命有威胁的地方进行实地拍摄,以及大家可以想到的其他主客观原因,该片不拟请明星演员,而将尽可能启用本色演员。
      总局领导很快首肯了冯小宁的想法,表示将为他拍好该片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及其他方面的有利条件。
      剧本创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2006年的“五一”长假,冯小宁不但一天没休息,反而废寝忘食,加班加点,连续作战。一种难以遏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驱使着他的创作冲动――一定要以形象生动的电影语言,波澜壮阔地真实再现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华夏子孙整整持续了90多年,在青藏高原修建铁路的世纪之梦。
      就是靠着这种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及浪漫主义相融合而产生的拼命精神和不要命精神,冯小宁仅用1个月,就以堪称与青藏铁路建设速度相媲美的创作速度,在2006年的5月底拿出了《青藏线》电影剧本初稿,这让所有关注此事的人都深深吁了一口气。
      当时,铁道部的领导看完这本没有署名的“白稿”剧本的总体评价是:这是我们在所有写青藏铁路的题材中看到的最有激情、最有行业知识、最具感染力的一部好作品!
      
      《青藏线》是他的精神,是他的血脉,也是他的宿命。我愿在影片公映之时,与大家共享对其作品的期盼
      
      为了追求艺术的高度,他愿拿生命做赌注,在人烟罕至的雪域高原毅然爬上六七十米高的塔吊拍摄;为了把摸历史的脉络,他带领摄制组跋涉四万余公里的高原征途,追寻建设者的足迹;为了再现建设青藏铁路英雄的壮举,他们突破了零下四十度的片场极限。
      据该片作曲李戈介绍,仅凭靠默片配曲的感受,《青藏线》所弥漫的恢宏气势,贯穿全片真实细腻、感人至深的场面烘托与细节描写已多次令他潸然泪下。
      为了拍好这样一部凝聚着民族正气,承载着国人期盼、意义非同寻常的电影,也为了证明他的决心,冯小宁进藏前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式写下一份遗嘱。
      其实,进藏拍片之前写下一份遗嘱,这并非第一次。10年 前,他在拍摄电影《红河谷》之时,就曾立下一个遗嘱,因为那是第一次进藏,心里没有底,很有一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意味。有了那次“进得虎穴”的历练,冯小宁积累了一整套高原拍摄的实际经验,也越发“艺高人胆大”。但这两次进藏毕竟还有很大不同,一是这次拍摄对象本身就是被人形容为天际之巅的青藏高原,由于时空的迁移,所有的重场戏都需要临时搭建、拼凑、真实再现当年的艰苦环境和宏大场面,人力、物力、财力、体力、精力都需高度透支,有些困难是可以预料的,有些困难甚至意外则是难以预料。二是此时已非彼时,当时还是“不惑”之年,如今毕竟已经年过“半百”,还要拿出上乘精品,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更难。冯小宁所写遗嘱之举,决非“作秀”,实乃心之所然,虽有悲情,却也壮哉!
      其实拍摄中确有不少令人感佩的细节,且不说“登山”第一天,严令别人不许感冒的他,便一边“感”着“冒”,一边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又一鼓作气上到4800米高的昆仑玉珠峰,然后坚持在可可西里、楚玛尔河、沱沱河一带前后拍摄了一个多月的艰辛经历;也不讲为了在色温低、角度好的早晨和黄昏拍摄到瑰丽的朝霞和如血的落日,最多一天翻山越岭800余公里、晚饭当作早饭吃的艰苦行程;更甭提只身一人站在火车头的位置冲着雪山、迎着疾风、向着太阳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恶劣气候中移动拍摄铁道的壮举;只一次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场实录就足以说明整部片子拍摄的艰险难度与惊险程度。
      为了真实再现青藏铁路建设的宏伟画卷,摄影者只有爬到足有六七十米高的塔吊上才能选取到理想的角度,以同时俯拍到足有五六十米高的桥墩。
      六七十米,相当于二三十层楼那么高。别说在高原,就是在平地也是一个令人眼晕的高度。况且还要一手拿着十多公斤重的摄影器材。谁来上?冯小宁以“掌机拍摄”――这一似乎不容分辩的身份和理由,毅然决然地爬了上去。几乎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逾五十、导演兼“掌机”的身上。
      5米、10米、20米,随着爬升高度的增加,高原反应也在急速地加剧。已经25米,这对于52岁的冯小宁来说,无异于一场超越生命的挑战,周边的空气也仿佛凝结了。这个时候如果退下来,没有谁会说什么,但关键的问题是冯小宁在和自己过不去。看看脚下那么多抬头仰望的目光,想想一旦拍成那激动人心的宏伟场面。冯小宁的四肢已经不受大脑的控制,硬是一步步摇摇晃晃、颤颤巍巍、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爬上了吊顶。那一刻,对于他来说,其成就感应不逊于登山运动员终于登上珠峰峰顶所体验到的胜利与荣耀。这胜利者一占领高地,便开始用他手中的武器――摄影机,面对着那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偌大而恢宏的场景,尽情地“扫射”。想必这一用胆魄和生命谱写的壮美插曲一定也是影片中最绚丽的华美乐章。
      《青藏线》中还值得提及的不胜枚举:
      中国电影首次拍摄到大群藏羚羊与人的亲密接触;
      首次用摄影机展示了绚丽奔放的康巴歌舞;
      首次全景式真实再现了青藏铁路建设的历史脉络与现场氛围……
      整整一年寒暑,历经春夏秋冬,《青藏线》摄制组在国家广电总局、中影公司、潇湘集团、中铁一局、中铁五局、中铁十六局、中铁二十一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几进西藏、五上天山、两下柴达木、北赴海拉尔,南至海南岛,高原行程四万余公里;总行程十万公里,终于完成了冯小宁壮年时期的宿命之作――《青藏线》。
      “文如其人”,相信“片也必如其人”。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