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平等对话,优化情境,多向交流_创设认知冲突,优化问题情境 黄峰

    时间:2019-04-18 02:30:19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师生之间的互动日益加强,但另―方面,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还是鲜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是过分追求“动”的频率,忽视“动”的内在品质,教师屡屡提问,学生频频回答,在课堂形式上逍遥地打着“水漂”;二是过分追求“动”的形式,一节课下来活动不断,学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辩论,忙得不亦悦乎。凡此种种,看似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其实,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互动,与课堂内在的价值无关,与师生生命的发展无关。这就需要教师理性地把握“师生互动”的内涵,促进课程实施中的有效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优质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呢?需要在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对话机制的前提下,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师生双方的多向交流,从而实现师生内在的本质的思维互动。
      
      一、构建平等对话机制,夯筑有效互动基础
      
      教师在上“美国1787年宪法”,展示了一张制宪会议会场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从这张图片中,大家能获得什么信息?”
      “代表们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说明这次会议上矛盾重重。”
      “代表们各自为阵,说明会议上存在多个派别。”
      “好像代表们都是白人,没有黑人……”,一个始料未及的声音传来,不大但很真切。
      教师一怔,但很快镇定下来:“哦,这倒是个了不起的发现,依你看,这是为什么呢?又说明了什么呢?”
      “我……不太明白。”这位学生挠挠头。
      “那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大家一起来讨论―下吧!”
      于是,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得出一个共性的认识:这正说明了当时美国还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也正因如此,完全由白人制定出的1787年宪法就不可避免地会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问题解决了,教学继续,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似乎更高了……
      那位学生的嘀咕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发现,特别在评价1787年宪法时,这一发现可以成为这部宪法尚存种族歧视这一局限性的有力佐证。该教师原本是想通过图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借此说明1787年宪法是各派别争辩与妥协的产物,从而为接下来创设教学情境做好铺垫。上述话题的出现及其讨论实属“意外”,不在该教师预设之中。但是,该教师并没有因为害怕教学计划被打乱而无视学生的反应。面对课堂上的这一“节外生枝”,他的处理无疑是成功的。在这样民主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跳动着学生激烈思维的举动,听到了涌动着学生个性的语言,感受到了那闪烁着学生思想的情愫。该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并充分地利用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使历史课堂在动态生成中得到了升华;此间更从根本上反映了该教师充分地尊重和关注了学生的兴趣、情感、需要与个性,以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姿态和“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与之展开了对话,从而营造出了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进而建立起了平等的对话机制。而这,恰恰是师生能进行有效互动并实现教学升华与生命课堂的基础。
      从本质上来说,师生互动就是师生交往与对话的过程。对话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关键在于对话双方的地位是否平等,是否能构建一种宽松的对话氛围和平等的对话机制。要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必须重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氛围,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促进者;要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引导者;要由“独奏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伴奏者”、合作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就必须从高远的讲台、知识的神坛、成人的认知模式走到学生的认知领域、智慧原野和心灵世界,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辩、敢质疑、敢参与,和学生一道互学共生、建构成长。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对话机制形成了,学生的心灵解放了,感受到了“自我”的真切存在,才会思维敏捷、个性飞扬,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从而才会产生有效的师生互动,构建起真正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在美国处于一片大萧条之中的时候,1932年美国举行了总统选举,罗斯福以选举人票472:59票的绝对优势当上了美国第32任总统。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罗斯福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的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福做出决策的主要思想来源。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现在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帮助罗斯福总统把病入骨肓的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拯救出来:
      假如你是智囊团金融委员会成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促进金融业的正常运行?
      假如你是智囊团农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假如你是智囊团工业委员会成员,你将如何解决产品过剩的问题,恢复工业生产?
      假如你是智囊团社会福利和就业委员会成员,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你将如何进行救济和解决就业问题?
      然后教师将全班分成4个大组,各个大组分别围绕上述4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师生互动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动”得起来,而课堂上学生主动而非被动地参与、积极地而非消极地探究,又是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重要保障。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完全取决于内驱力,任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有所不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过程中,教师要以情境的生动性来引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形象的、生动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吸引学生的视听神经,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上述课例中,让学生自己角色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历史画卷,罗斯福及其新政就离学生不再那么遥远,而成为了一个可感可触的生动的历史事件。作为罗斯福总统的“得力干将”,应该怎么为其出谋划策呢?学生就会努力“神入”历史,积极主动去探究。
      教师还要以情境的合理性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质量。所谓合理性,第一,是指教学情境不牵 强附会,不艰深晦涩,它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而创设的,是能有效引起学生关注、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情意场。罗斯福新政的出台,其麾下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所组成的“智囊团”的确功不可没,让学生角色模拟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成员”出谋划策,迎合了学生的探求、发现和乐于展现的心理,是合理的、可行的。第二,是从在整堂课来看,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适量,不能为情境而情境,为活动而活动,把一堂课上成一场晚会。创设一个情境,就要充分地用好它,用足它,切勿浅尝辄止。否则就会陷入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学生思维本质互动的泥沼,从而造成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三、加强调控与引导,促进师生多向交流
      
      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着给辛亥革命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抑或是……
      (在教师的组织下,前后左右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立即投入到了热烈的讨论当中。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学进入到全班分享交流阶段。)
      生1:我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生2:我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其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不少同学囿于教材内容,逐渐“无话可说”了。)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来思考,那就是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的革命任务完成得怎样?同学们还有新的想法或补充吗?
      生5:辛亥革命应该是成功了,它不仅结束了封建帝制,颁布《临时约法》,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反封建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生6:我不同意!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革命后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师:这位同学能够进一步用史实加以说明吗?
      生6:反封建方面,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后,破坏《临时约法》,建立北洋军阀统治,并复辟帝制,中华民国名存实亡;反帝方面,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1915年日本逼迫衷世凯签署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奈》就是明证。
      师:对于辛亥革命的结局,有的同学说成功了,有的说失败了,并且都阐述了各自的理由,说的都有道理。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呢?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场面再次热烈起来,交流进一步深入。)
      生n:我觉得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辩证地予以评价。辛亥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有成功的地方,但它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自主与富强,也有着严重的不足之处……
      (最后教师在同学们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各种看法进行了梳理、总结。)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围绕着中心问题而发生的交流在师生、生生与生师间多维展开,呈现出多向多层的交瓦性特点。学生的一个观点被阐述完之后,不会“石沉大海”,而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在学生间引起积极回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而在教师的现场灵活调控与进一步启发下,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被打开,思考进一步趋于理性,课堂的交流也进一步走向深入,并渐入佳境。学生们的认识就在这种多向度、多层次的互补、正反、冲撞、融合中不断完善、提高、深化。
      这种多向多层的交流充满了生命力,引发了师生的思维交锋,闪烁着思维碰撞的灼灼光华,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有效的师生互动。何以至此呢?第一,要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一般来说,交流总会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而展开,提问的质量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流的优劣。好的问题要有较大的覆盖面,能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穿透力,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有较好的探究性,能给学生以合适的思维强度,要有较浓的情趣味,能给学生以一定的思维诱力。“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问题,就是一个值得交流、也能引起广泛而深入交流的话题。第二,教师要积极参与加强引导。学生虽是学习主体,但只有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之下,其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充分的发挥。在上述课例中,教师不是无作为,而是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整个交流的动态过程,适时地进行点拨和启发,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支持,从而引领着交流更为充分而深入地进行。第三,要科学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的特点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是一种学习者的群体思维活动,也是教学中实现多边互动的重要途径。上述课例在这一点上留下了一些遗憾。交流中,作为小组代表,学生是以“我”而不是以“我们”进行表达,说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也反映了学生没有有机地融入小组,集体的智慧没有充分发挥。其实,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前有_。定的独立思考,在小组内做一定的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如组织者、激励者、记录者、发言者等,特别是能在小组讨论时深入学生中间作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不仅使每个同学都能获得发展,而且会使整个讨论更充分,交流更精彩。
      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本质在于师生内在的思维互动。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呢?一个基本前提,即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对话机制;两个重要保障,即要通过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师生双方的多向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有两对关系尤其要处理好。第一对关系是互动中形式和实质的关系。思维的互动需要依赖和借助一定的互动形式,没有较好的互动形式,再好的思维互动也难以展示出来。当我们有了一定的互动形式,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要努力促使这些互动形式去承载和推动思维互动。只有从外在的形式上的互动走向内在的本质上的思维互动,课堂教学才能免于肤浅。第二对关系,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学中应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索者,是教学中的“主体”,师生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应在接受教师合理调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只有当师生这两“主”的积极因素都得到充分调动,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产生“共振”作用,才能够真正保证互动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