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名人名言 > 正文

    《窦娥冤》属于中国哪一类传统戏曲【从《窦娥冤》看传统礼教下的女性命运】

    时间:2019-04-16 02:34:16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出家喻户晓的著名悲剧,剧中主人公窦娥更由此剧成为蒙受冤屈者的代名词。窦娥作为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社会妇女的代表,其形象具有典型性,而她的不屈精神与抗争行为,更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感染力与震撼力。
      剧中的窦娥是一个善良正直朴实的女性,她的期望只是本本分分地生活,安安生生地度日,却一步步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所吞噬。这个平民女子短暂的一生在真实地反映元代吏治的昏庸腐败和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时,更深刻地揭示了专制社会封建礼教规范下女性的命运。
      窦娥自幼被父亲窦天章抵债送于蔡婆做童养媳。窦天章是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后来及第为官,在当时也算是知识分子,从后文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并非不疼爱女儿,却在还债兼筹措赶考路费这样并非关乎生死的时刻走了卖女一途,可见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封建礼教规范于人的熏染之深。
      而窦娥自身在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之前,已安于礼教规范下的命运安排。即使青年守寡,也只是一心侍奉婆婆,平静度日,如果不是张驴儿父子的出现,也许她会作为一个孝顺贤良的节妇终了一生。正是张驴儿父子的无赖行径激起了窦娥的抗争,而以桃杌太守为代表的官府,更是草菅人命,把无辜的窦娥送上刑场。坚守正统规范反遭刑宪,为所欲为的恶人却逍遥法外,这使得窦娥从一个本分妇人转变为抗争典型。窦娥所有的反抗,都是在社会逼迫之下发生的,而她的反抗,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把自己推入了悲剧的深渊,这充分证明了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自我意识的蒙昧和自我力量的薄弱以及当时社会吏治之黑暗、传统势力之强大。
      儒家礼教是传统社会的思想基石,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专制社会的这些所谓女教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向女子灌输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束缚她们的言行,限制她们的发展,以使妇女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女性的附庸关系首先体现在社会地位上。因为缺乏经济自主权,女性丧失了社会地位,与社会隔绝,父家与夫家就是女性的活动范围。而在家庭生活中女性所面临的主要是家庭伦理关系,封建礼教规范中,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服从男性家长的意志。比如,窦天章与窦娥的冤魂有这样一段对白:“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今三从四德全无,犯了十恶大罪。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
      正是窦天章这样的严父,给窦娥灌输了“三从四德”的理念,所以平日里至孝的窦娥,知道蔡婆将婆媳二人改嫁后,会如此斥责婆婆:“避凶神要择好日头,拜家堂要将香火修;梳着个霜雪般白鬏髻,怎将这云霞般锦帕兜?怪不得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嘲弄婆婆:“你道他匆匆喜,我替你倒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腾扭不上同心扣,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更是不留情面地说:“婆婆也,你岂不知羞!”
      原本新寡的窦娥只想与婆婆相依为命过、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也甘愿过心如枯井般没有波澜的岁月,所以当张氏父子提出入赘后,窦娥面临着两项艰难的选择:是服从婆婆的意志,选择改嫁,还是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信念。
      《列女传》《女诫》,都在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几千年来,女性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遭受着畸形的奴化教育。虽然窦娥在改嫁一事上表现了一定的抗争,但是这种抗争并不是对婚姻自主权的追求,而是对传统礼教的维护,窦娥所受的教育使得她的言行只能局限于“一女不嫁二夫”的境界,使得她把这种封建社会对女性严重摧残的贞节观视为高尚,因此,窦娥虽然对自身的遭遇进行了勇敢的抗争,她的抗争是一种维护自身尊严的抉择,但是,这不是窦娥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而是逼迫之下的无奈选择,窦娥坚守的是礼教规范下妇道的贞节理念。
      因此,从主观来看,窦娥由一个逆来顺受的弱女子转变为抗争者,不能说是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比如窦娥刚登场便唱道:“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呵有谁问,有谁(�)?”可见初时的窦娥相信命运,也接受了命运的不公,愿意独自凄然度过漫漫长夜,哀伤而不歇斯底里。
      在那个时代,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被毒害到拿泯灭人性的伦理教条要求自己,并自觉维护它,成为封建礼教规范的牺牲品,是很常见的。
      但是,就是这样卑微的愿望,也是奢求。张驴儿毒死自己的父亲,反诬窦娥所为。要挟窦娥选择私休,把家产和青春都交付他。持身清白的窦娥选择了官休。在传统礼教规范中,女性既没有经济基础,又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必须柔顺,顺从男子,不能干涉外事,只能安心做家庭奴仆,曲不可争,直不可讼。所以当窦娥选择官休的时刻,除了她相信天理的信念,确实需要一份勇气。
      她对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由官府证明自己的清白:“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除了此百事不知。他推道尝滋味,此下去便昏迷。不是妾讼庭上胡支对,大人也,却教我平白地说甚的?”窦娥的这段唱词正饱含着这份希望。
      在杂剧中,窦娥与张驴儿对簿公堂,过程非常的简洁。张驴儿拖着窦娥、蔡婆上公堂,双方陈述之后,便对窦娥用刑,“人是贱虫,不打不招。”挨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无论官府的刑罚如何残酷,坚强的窦娥都可以承受,但当贪鄙的桃杌太守要把这酷刑施于年迈体弱的蔡婆时,善良的窦娥为使婆婆免受荼毒,只好招供。
      官府非但没有还她清白,反而把她送上了断头台。在第三折,窦娥走上刑场后,杂剧也迎来了高潮,窦娥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发出指天斥地的怒吼:“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代表专制政权最高阶层的天地,表现出不屈的抗争精神。在这充满血泪的控诉后,窦娥发出了“三桩誓愿”:血染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要湛湛青天证明自己的清白,昭雪自身的冤屈。
      在这出杂剧里,关汉卿并没有对“三从四德”等传统伦理观念提出多少异议,但是凭借窦娥的行为,使得抗争的效果达到了对专制社会制度的反抗与控诉,使得窦娥成为一个隐忍抗争的女子。《窦娥冤》融会了剧作家对当时社会与人生的痛切感受,具有批判社会的价值和震撼人心的力度。杂剧用了一个极为耐人寻味的结局,窦娥的冤案最终在窦娥冤魂的坚持下由自己的父亲窦天章平反,也就是说窦娥的冤屈最终得以解决的主要因素不在于终于出现了清廉的官员重整乾坤,而在于窦天章与窦娥特殊的亲缘关系,更确切地说是出于窦娥自身的意志。这充分说明窦娥冤屈的解决是偶然的,而窦娥冤案的发生却是具有普遍性的,像她这样受传统礼教压迫的妇女,在传统社会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无论在窦娥之前,还是窦娥之后,都在不断地重复出现着,诉说着一曲古老的悲歌。
      
      (责任编辑:王 啸)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