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课件 > 正文

    【对BBC近来失实事件的解读】恩菲尔德事件BBC

    时间:2019-05-03 02:21:27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2007年10月5日,一则新闻让世界瞩目。BBC因有关伊丽莎白二世纪录片剪辑错误遭遇“王冠门”。前不久,它还被曝光在包括“蓝彼得”、“危机中的儿童”、“喜剧娱乐”等多个节目中涉嫌造假。因为“女王事件”中的错误,BBC电视1台台长彼得・芬彻姆引咎辞职。这是继2003年“凯利事件”后,BBC的高层又一次因为报道失实而被迫辞职。
      BBC历来以客观、公正著称,在英国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其接连发生有失偏颇的报道、弄虚作假欺骗公众的事件,不禁引发了人们对于BBC的关注和对事件的思考。
      
      事件透视
      
      这一连串事件接踵发生,使人们对BBC这个历经85年风雨的老牌媒体感到惊讶、惋惜与庆幸。惊讶的是,BBC严格的职业操守、职业理念为人们所公认、称颂,它的内部制作人准则更是细密、繁复。这本应使它对弄虚作假具有先天“免疫性”;惋惜的是,BBC历史上曾有过众多出彩的时刻,作为英国最著名的媒体,拥有世界性影响力。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是对它声誉的极大损害,而庆幸的是,这些事件发生在作为BBC护身符的“皇家宪章”在2006年获得通过之后。在经历了“凯利事件”后,英国政府几欲对BBC下手,如此时再授人以柄,事情是否会发生逆转,我们很难想象,但BBC的命运堪忧,前景不妙则是肯定的。
      激动之余,冷静观察BBC在此系列事件中的作为,联系它所处的当代媒体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并非偶然的成因及存在于BBC内部的痼弊。
      
      1 BBC在政府、公众与商业媒体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
      作为掌控BBC董事会人选、拥有决定收视许可费存续大权的政府,向来与BBC龃龉不断。在英国,BBC强悍得有如政治家一样难以驯服,这正是政治家所仇恨的。BBC延续作为垄断的公共服务部门,始终认为:公众知道的新闻,应该比政府希望他们知道的多。这使它常受到历届政府的指责。政府是不会放过“修理”BBC的机会,在“凯利”事件中,政府借机发力的举动就十分明显。而在BBC的历次重大变革的背后,也都隐约闪现着政治的幽灵。
      视听费是保障BBC作为公共媒体的重要支柱。它的交纳主体――公众,对BBC也不满意。视听费的收取历来就有争议,随着商业电视的兴起,更是遭到人们的质疑。在英国,最受观众欢迎的前十名节目几乎都是商业电视台的节目,BBC的市场份额和观众总数越来越低。但如果BBC简单地以一般商业电视台的逻辑做节目,势必又会遭致违背其公共服务宗旨的批评,也和它“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提供给大众的应该是那些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的传统相悖。
      BBC必须通过提供市场所无法提供的高质量的节目,同时正视公众轻松娱乐的要求,来平息公众的怨言。BBC目前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在所有节目类别上丰富它的内容制作,经典连续剧和“大选”报道被视作传统特色成为保留节目。与此同时,谈话节目、游戏、速配、综艺等节目也使得一般的大众趣味能得到满足。而政府也迫使BBC通过节目出口、联合制作等其他商业活动,向世界推广英国文化,同时赢得商业利益。2004年12月,BBC在日本开播娱乐频道,这是第一家专门为日本观众开播的由BBC完全拥有的娱乐频道,是对政府提出的向海外发展的应对。
      BBC的这些举措也遭到商业电视台的指责。BBC在来自政府、公众的压力下,面对商业电视对观众的分流和市场的挤压,艰难地选择、平衡。它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又要向公众证明视听费是物有所值。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下,它的选择不可能不沾染上时代特征。新闻时事栏目淡出黄金时段,让位于娱乐节目。BBC《九点新闻》、BBC1的《大全景》都被推迟到晚上10点,作为BBC主要频道BBC1在黄金时间不再有新闻或时事分析节目。独家报道追求轰动效应,比如近期的“凯利事件”,娱乐节目增多并效仿商业媒介的做法。在这样的背景下,BBC出现“状况”也就是难免的事了。
      
      2 BBC管理上的疏漏失察是使报道失实的重要原因
      细节出魔鬼。近观BBC的这些事件,可谓不幸而言中。在“女王事件”中,女王发怒的镜头,被BBC捕捉到了。由于女王无论在任何公开场所总是和蔼慈祥的模样,因而片中首次曝光的这一细节无疑将令许多英国人目瞪口呆。但在处理这些细节与整个影片的关系上,由于剪辑的错误,这些“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到女王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的细节,却成了BBC必须吞下的苦酒。
      内部编辑流程存在问题。吉利根的报道,实指政府在对伊动武证据问题上撒谎。但对性质如此严重的报道,BBC在播发前却没有任何编辑事前阅读过吉利根的报道文本或审阅他的采访笔记,没有编辑考虑过这一报道是否合适播发或应当经过审批,更无人考虑报道的措辞是否应当更加慎重。
      “女王事件”中,BBC1台台长芬彻姆在宣传片播出前介绍,纪录片将向观众展现女王因应否戴王冠争论后愤然离去的场景。而几小时后,他发现故事并非真实,却仍允许宣传片播放,直到第二天上午才纠正这一错误。在彼得・芬彻姆引咎辞职当天早些时候公布的一份独立调查,谴责这一纪录片制作“判断失误、操作失当且系统效率低下”。
      BBC倨傲的态度也使报道失实。BBC作为英国最强有力的媒体,八十多年来养成了天下独尊的心态。早在1947年BBC换发执照之际,对BBC调查的贝弗里奇报告就指出,“BBC存在官僚作风,自鸣得意、偏袒不公以及毫无效率”。透过此系列事件,我们仍可发现这种肇始于垄断时代的作风的余绪。
      在“凯利事件”上,记者吉利根在《今日》节目中指控英国政府夸大伊拉克武器情报之后,又在《星期天邮报》上投稿称英国首相府发言人坎贝尔下令在情报中做手脚。坎贝尔去函BBC抗议,并稍后在国会一项电视转播的外交委员会中,公开要求BBC道歉,更再次对媒体发表一封抗议信,但事后BBC并没有把他的抗议纳入节目申诉流程做任何处理,BBC《今日》节目编辑凯文・马什(KevinMarsh)也在吉利根报道之后,向BBC广播新闻的主管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批评记者吉利根的报道方法与用语轻率,措辞缺乏严谨判断。当时BBC相关新闻主管并没有正视这一封邮件,反而把力量都放在绝不屈服于政府压力的论战之中。
      这种态度和做法使BBC失去了可能改变事件发展走向和结局的机会。
      
      对事件的反思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介的生命。对以BBC为代表的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而言,真实作为新闻媒介公信力的基础,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常识。《女王这一年的生活》是个电视纪录片,对于纪录片,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直沿用既有的新闻理论中的“真实”概念。因此,它的组合、编辑也要遵循电视新闻剪辑规律,将具有因果关系的电视画面组接在一起,使观众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逻辑联系,对新闻事实获得完整认识。从这点看,“女王事件”中的那组剪辑镜头,显然违反了真实性,在“凯利事件”中,更是在细节上多处失实,而在其他各类节目中公然造假,更是把真实性降至冰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毁掉它却可以在一天之内。
      此系列事件暴露出BBC内部管理上的问题、缺陷,应该引起重视,认真对待。BBC的《制作人准则》,号称世界广电业界最严谨的专业伦理规范,一直让BBC引为自豪。“凯利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导致BBC在2004年7月局部修订《制作人准则》,更严谨地规范采编作业。然而,“女王事件”等仍发生了,足见内部编辑流程中存在的积习与惯性影响之深远,转变起来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
      管理者问责制是保全媒体声誉的手段,又是抑制失实、虚假新闻的利器。几次事件中,BBC首脑的负责态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凯利事件”,BBC董事会主席戴维斯和总裁戴克相继辞职,虽然BBC认为赫顿报告“无非是替政府洗脱罪名的石灰水”,但最后还是决定道歉。这使BBC及此次事件当事人成了悲剧英雄,公众普遍把同情与信任投给了BBC。
      中国与英国的新闻体制与新闻运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国也没有公共媒体。但两国媒体在遵循新闻一般规律上是一致的。BBC对社会责任的体认、服务公众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与中国媒体都有相通之处。因而BBC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媒体同行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从总体上看,中国媒介针对此类问题,对媒体管理者的问责力度上,还是不足的,这是虚假新闻等事件屡禁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