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教案下载 > 正文

    港独分子在广东被打_关于“藏独”分子传播伎俩的冷思考

    时间:2019-05-02 02:22:42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近期,美国记者Jim Wilson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详细披露了美国及其他国家“藏独”组织密谋干扰北京奥运会的部分细节。透过“藏独”分子在采访中的回应,再结合当前的事态动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藏独”组织频繁活动以及出轨举动的背后有着严密的预谋与规划,而针对舆论场域所设计的多种传播策略正是其计划中的核心部分。
      
      将奥运诠释为运动“机遇”,试图混淆舆论场域
      
      很多时候,与一些社会组织运动紧密相连的是一种在他们眼中所谓的“机遇”,而不是什么持久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当一些社会组织领袖拥有可行的方法可以低成本来实施企图时,斗争就会加剧。在“藏独”分子那里,北京奥运会就这样被诠释为了一种“机遇”。所谓“自由西藏学生组织”的协调员Kalaya’an Mendoza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直言,“一开始我们对于中国获得奥运会主办权感到十分沮丧”,“但是5分钟以后,我立即意识到,奥运会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把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大好机遇’。”而纽约时报也在文章开头直言:“7年前,当中国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一系列公共关系方面的策略就开始酝酿。但这些策略不是中国政府在运作,而是由美国以及其他海外地区的“藏独”分子在从事着。”①可见,借奥运召开,全球媒体聚焦中国之际,把“藏独”问题纳入世界新闻传播的关注性议题,正是“藏独”分子的用心所在。
      通常而言,媒体对于新闻事件往往有着喜新厌旧的偏好。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关注度会递减,除非在这一过程中事件改变或升级。只有当某一运动发生过程中,暴动突破常规时,媒体才会不断跟进,提供连续报道,并追逐其中的暴力与奇异成分。近期“藏独”分子对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的反复暴力滋扰和阻挠正是其奥运传播策略中的重要一招。2008年4月6日,在北京奥运火炬在伦敦的传递过程中,一些手持雪山狮子旗的“藏独”分子,不断冲击火炬传递队伍;4月7日,由于受到“藏独”分子的干扰,北京奥运圣火巴黎站的传递被迫中断一段时间;4月9日,北京奥运圣火在旧金山的传递过程中再次受到了“藏独”分子的严重干扰。这些场景引发了国际媒体的密切关注,使得西藏问题成为奥运前期报道中的热门字眼,以西藏问题介入奥运议程设置,“藏独”分子为此沾沾自喜。而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更是有意识地强调或嫁接了事件中的部分视觉象征符号,意图将争斗的暴力情绪投射给受众。值得欣慰的是,对于“藏独”分子的举动,中国政府以及媒体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有效的回应。政府发言人的及时申明、媒体的有效应对、爱国之士的理性反应,让我们看到奥运绝不可能沦为“藏独”者的机遇,它只可能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展示自我、以正视听的良好契机。
      
      迎合西方新闻框架,通过“媒体训练”蛊惑群体运动
      
      新闻框架是记者在处理信息和意义时必然有的整体性的思考基础或中心意义的组构方式,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生产中总是选择一些信息而排除另一些信息,从而影响公众舆论与受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理解。②新闻框架受到诸多既有因素的制约。美国学者乔姆斯基与赫尔曼曾提出自由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程式化与狭隘的报道条框。就此,他们还总结出了美国媒体的五大“新闻过滤器”,即媒体的所有权与利益驱动、广告的影响、专家的作用、炮轰和强制的手段、反共的修辞策略。两位学者提醒世人在所谓的西方民主社会里存在着财富与权力的不均,媒体会对政策起到“制造共识”的功能,而不是代表大多数读者与市民的声音与利益。
      常年身居海外的“藏独”分子对于西方媒体的议题偏好、话语方式以及意义建构较为熟悉。针对西方媒体的特点,“藏独”组织传授其成员如何应对、利用媒体采访。如“自由西藏学生组织”会经常举行会议,包括“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媒体”在内的诸多“媒体训练”就是这些会议的重点。“藏独”组织教授其成员向媒体发言的技巧,甚至向他们传授类似如何“绕着绳子往下爬”这样的技巧――就像他们在旧金山金门大桥上演的“闹剧”一样。③经过训练的“藏独”分子以“自由、人权”为幌子,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的时候,不时流露“中国威胁论”的调子。正如马克思曾经在论述社会争斗时所提及的:每一个企图取代对方的新团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这在观念上的表述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俨然以社会全体群众的姿态反对对立方。④可见,“藏独”分子的媒介话语中包藏着转移矛盾、结集怨愤、进一步蛊惑群众运动的用心。
      
      肆虐新媒体平台,妄图扩大运动的支持面
      
      互联网的诞生让人们惊呼“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随着“第三次浪潮”多样化、个性化和小型化特征的确立,传受匿名、把关人缺位等问题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藏独”分子看准了新媒体平台覆盖广、进入门槛低的便利,利用电子邮件、BLOG链接、把持部分BBS等方式,妄图煽动大众,发展组织。
      针对“藏独”分子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举动,新浪、搜狐、网易主要新闻网站,都为抵制国外“藏独”势力、声援北京奥运圣火全球传递开设了专题栏目,“反分裂护圣火全球华人大签名”活动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更多的网民则自发地以留言发帖等方式表达了对“藏独”分子的谴责,及对全球华人在圣火传递过程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的敬意。4月13日的纽约时报特别撰文称:“圣火激发中国青年爱国情”,文章对中国青年大加赞扬。⑤这可能是“藏独”分子始料未及的。
      总之,正如葛兰西所比拟的,“国家不过是外在的壕沟, 其背后是强大的堡垒和工事”,⑥对市民社会的领导即对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是构筑领导权的根本。舆论“霸权”的争斗,是一个抗争、沟通、妥协、转换的循环过程,而这一场域的最终结果将直接映射、作用于国家政治关系。因此,看透“藏独”组织运动的传播伎俩,揭穿其背后的意图与预谋,才能帮助我们正视听,并在舆论场上做出有力、有效的回击。
      注释:
      ①Jim Wilson,“Tibet Backers Show China Value of P.R.”,The New York Times,2008.4.14,http://www.省略/2008/04/14/business/media/14adco.html?pagewanted=1&sq=tibet&st=nyt&scp=3
      ②Iyengar, S., Simon, A.(1993).News Coverage of the Gulf Crisis and Public Opinion: A Study of Agenda- setting, Priming and Fram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3),365- 383.
      ③Jim Wilson,“Tibet Backers Show China Value of P.R.”,The New York Times,2008.4.14,http://www.省略/2008/04/14/business/media/14adco.html?pagewanted=1&sq=tibet&st=nyt&scp=3
      ④Meenakshi Gigi Durham and Douglas M.Kellner,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 Works, Blackwell, 2006
      ⑤Matthew Forney,China’s Loyal Youth, http://www.省略/2008/04/13/opinion/13forney.html?scp=8&sq=tibet&st=nyt
      ⑥Meenakshi Gigi Durham and Douglas M.Kellner,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Key Works, Blackwell, 2006,P13~16
       [本文来源于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信息传播管理机制研究”,编号08SJD8600003]
      (秦宇阳,江苏教育出版社;庄曦,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