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个人简历 > 正文

    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时间:2019-04-16 02:37:50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最近,我校举办语文学科优质课评比,我连续观摩了16位参评选手的阅读课教学。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文本的关注,也引发了我对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问题的思考。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没有文本就没有阅读教学,因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是语文阅读课真正具有语文味的关键。但是从竞赛中一些课堂状况看,某些教师似乎处于两难境地中:一部分课堂好像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出了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形式非常丰富,但其内涵却十分苍白,对文本的解读只是浮光掠影;另外一部分课堂似乎对文本有较深入的解读,然而一节课的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在侃侃而谈,学生却无动于衷,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荡然无存。难道文本解读与学生主体之间真的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关系吗?
      我们固然反对为了形式而丢失文本,教师完全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的做法;同时,也不赞同某些教师否定新课程中师生平等观念,在课堂中包办代替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所作为,组织和调动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都得以体现,最终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凸显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巧设情境,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这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
      参评者蒋新萍老师讲授林清玄《随风吹笛》一课时,她的导入语是这样的:
      “竹被人们关注已有几千年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对竹情有独钟,苏轼被贬惠州过着‘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逍遥生活,郑板桥以竹诗竹画名扬天下,《红楼梦》中的绝世女子林黛玉的居所潇湘馆外千竿湘妃竹,她在幽竹碎影中编织着一个注定会心碎的梦。以竹为名者为号者数不胜数,与竹相关的故事无一不美丽、超然……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美文,领略一下他对竹子的独特感悟。”
      教师引经据典,用诗的语言和意境描述的方法,有效地传达了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二、师生对话,引领学生对文本分析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起源于问,所谓“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问”。现在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的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如何让学生有效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说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学生做时要边做边思考,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判断。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以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应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么放,怎么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尤其是教师要注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本次评比选用了作家莫怀戚的《家园落日》一文,这是一篇情感与初中学生有一定距离的散文。以下是卢娟老师执教此课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家园落日图画?其中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
      生:(自由读,品味后,找到文中语句概括描绘家园落日图)最打动我的是“老农因为老了,上坡时抓着前面的马尾巴。后面的马看见了,就将自己的尾巴不停地摇着。”
      生:作者为什么说,“我不禁热泪出眶,一种无法描绘的爱浸透全身?”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怎样的“爱”的情感?
      生:这里有动物与人之间的爱。
      生:很温馨。“两只小狗在落日里追逐,老牛在落日里舐犊……”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迟暮” 、“自在旷达”、开朗、豁达……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马“驮着驮子”,说明老农还在劳作。所谓“夕阳无限好”,老农劳动了一天,还悠然自得,就是一种“夕阳红”之美。
      师:这一切都体现出作者对家园落日怎样的情感?
      生:爱!
      师: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种爱的情感?
      生:“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中的“贪”字。
      生:“当路人不顾这一切时,我很焦急,很想说:‘喂,看哪!’”中的“焦急”。
      在这里,教师通过一步步引导,在师生对话中,使学生走出幼稚,初步学会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较强的解读文本能力。
      
      三、以读促思,引领学生对文本体验
      
      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读。会读、读懂,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又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手段。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学生领会重点语句,领悟文章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
      这次语文课改对朗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满堂灌、用繁琐分析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得到了克服。但也产生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用朗读代替默读。其实,阅读教学既然要以个体活动为基础,我们就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要给学生通过个人阅读来充分品味、体验文本的时间和空间。默读是体味的过程、揣摩的过程、个性化解读的过程;默读也是个人领悟、把握文本以进入多重对话解读文本的过程。
      此次评比课上,许多参赛老师注意了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品味文章蕴含的深情,接着就要学生讨论发言,但学生的反应往往比较漠然,我看是因为没有自己默读品味的时间,讨论的心理准备不够,参与的程度当然也不够。这种用集体的朗读和讨论来代替学生个人默读的情形十分常见。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默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技巧指导的效果明显较差。显然,朗读技巧的指导不能代替学生默读时的体验和品味。所以,语文课并不一定要热热闹闹的,有时就需要让学生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充分时间和空间。
      尹刚老师在执教郭枫的《坐对一山青》时,可贵之处在于有勇气把大段的时间用在读书上。他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不能安静地、从容地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思考、体验、解读;老师怕耽误了学生探讨交流互动的时间而把读书的时间侵占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失误,应该给学生以读书的时间。这堂课尹老师首先以抑扬顿挫、感情充溢的范读孕情、造势,营造氛围,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学生在听了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后,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老师适时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引导学生以默读方式体验文本。学生默读时凝神专注、心无旁骛。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的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也是最有利于学生的体验的。因此,这一环节过后,学生能以准确的话语,理解文章的主旨,品析文章的语言,不能说不是老师的范读、学生的默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昌文华中学)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