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大全
  • 个人简历
  • 教案下载
  • 课件
  • 优秀作文
  • 试题库
  • 诗词鉴赏
  • 国学散文
  • 励志
  • 名人名言
  • 黑板报
  • 文档下载
  • 酷米文库
  • 当前位置: 酷米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_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时间:2018-10-27 02:32:19 来源:酷米范文网 本文已影响 酷米范文网手机站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增长奇迹。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篇1

      浅析国防工业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摘要:本文在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最新进展,探寻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影响及前景。文章围绕建设新型国防科技工业这条主线展开,从技术、制度、环境等要素的内生化过程来探究经济发展的动力,寻找一条内生增长理论与工业化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内生型发展道路,并提出推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战略构想与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国防工业;新型工业化道路;内生增长;创新。

      一、引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一具有战略性的科学论断是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途径和发展趋势,总结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得出的科学的结论。中国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意味着既不能走自己原来那种粗放式的、外延式的经济增长的老路,又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传统工业化模式。而是走一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的理论依据。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路,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强调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们从技术变化、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变迁、分工演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型,使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重点领域和思路发生了改变,形成了阐释经济增长的新理论框架。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从经济理论分析的角度说明和证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指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以高资本和高人力投人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要在走新型工业化和科技强军之路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摒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入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增加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

      (二)熊彼特技术创新论。

      在经济增长理论上,熊彼特把创新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熊彼特“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大生产的技术基础始终处于革命性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客观事实。从内生工业化的角度来看,创新主要包括: (1)新技术产品或产业被引入,即产业创新;(2)大多数产业进行技术引进的同时不断创新,即技术创新;(3)拓展新市场或增加原商品的销量或市场结构的变化,即市场创新;(4)管理创新或组织创新;(5)制度创新。应该说,创新是工业化发展的最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①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于我国国防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国防科技工业要赶超世界军事先进水平,必须以制度创新为根本突破口,建立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形成跟踪世界前沿的内在发展机制。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经济技术保障。并在军事科技创新中善于师人之长、补己之短,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处理好引进、借鉴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因素作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变量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在诺斯看来,“制度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至少部分由社会系统内生决定”。②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制度不仅能带来经济增长,而且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推动制度不断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调整,导致制度结构更加适合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长期经济增长。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焦点经历了一个从“物”到“人”,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发展深化道路。步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雄厚军事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日益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战略选择。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科学选择。

      新型工业化通常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技术创新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的革新;二是制度演化及由此引发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①国防科技工业在资源严重约束下推进现代化建设,唯一的出路是转变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国防经济在进入工业化的同时,也进入信息化。

      第一,依靠知识创新和新知识利用,实现国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从知识的视角考察国防工业发展的技术及制度背景,对于认识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军事变革时代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地位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进步和生产中的创新与发展,给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军事变革时代的国防工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国防工业发展。技术创新不仅使国防产业结构呈现出知识技术集约化的趋势,而且也使国防产业界限日趋模糊,从而推进国防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迈进。另外,技术创新使得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来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原有国防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模式要求国防科技工业建立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形成跟踪世界前沿的内在发展机制。

      国防科技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世界角度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是我们的劣势所在。但技术差距的存在也为我们加快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落后的一方可以直接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成熟的技术,进行技术模仿创新,制度的借鉴改造,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加快技术革新的步伐。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国防科技工业必须从以机械制造工业为先导的结构演变成为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结构。在技术结构上,由传统的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主的技术转向信息化与机械化的有机结合上,由跟踪模仿制为主转向自主创新为主,发挥技术的“溢出效应”,依靠持续的技术进步形成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持续带动微电子、新能源、系统工程、遥测、光电、复合材料、精密加工、自动控制、仿真等高新技术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二,创新国防工业经济制度,为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跨越式升级开辟道路。

      在国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国防经济发展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国防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得到解释,以往我国国防工业配置资源是以计划的方式进行的。企业生产资源是由国家计划调配,生产的产品也由国家进行分配,企业只是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初级环节,没有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在资源配置的许多环节军民品的界限逐步模糊,随着市场分工的发展,许多原来生产民品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都可能加入到军品生产的行列中来,军工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实质上就是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的转换与创新。面对国防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各种国防经济关系的矛盾,只有不断调整优化结构,才能打破原有国防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均衡,从而实现国防产业结构的高效化和高度化。

      经济与社会改革的实践表明:制度创新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作用,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和保证地位。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我们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是在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改革要求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都纳入市场轨道。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效。比如,积极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就加快了军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通过股权多元化提高了企业市场化运作能力,通过公开上市拓宽了融资渠道,突破了军工企业依赖国家财政拨款的经营模式;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促进军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军工社会化大协作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军工企业大力发展民用产业,不仅使军工优势得到延伸发挥,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增强了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军工企业面对的不是过去高度集中的体制和相对封闭的环境,而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和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

      第三,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赶超战略的工业化。

      现阶段,我国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国防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弱 。因此,国家在筹划重大科技创新计划时,要进一步兼顾好国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关键技术上通过自主创新走我们自己的路,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长远来看,自主创新永远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避免受制于人的法宝。但是,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先进技术。尤其在扩大开放、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成果,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外资金,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可能在现有阶段跨越传统工业化的某些阶段,实现产品结构、制造方式、企业管理方式的某些变革,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研发起点、缩短技术差距的有效途径。当年,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西方国家平均用了6~8年,而我们仅用了2年多。在世界航天史上,研制“长二捆”这样的火箭,至少需要30个月才能做到。我国在研制“长二捆”时,科技人员夜以继日,顽强拼搏,只用18个月就研制成功。这种历史的辉煌告诉后人:努力压缩自主创新的时间,是发挥后发优势、取得较好效益的重要途径,获得的是时间效益。

      四、影响国防科技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制约因素。

      (一)国家总体科技水平还比较低。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生产能力必然受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制约。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关材料表明,我们仅有15%的学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其余85%的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①在技术发展水平及创新和发明方面,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被发达国家所控制,我国科技水平特别是核心技术水平及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瑞士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所编纂的((200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的科技竞争力位列世界第24位,技术基础水平排名世界第42位。我国科研成果的推广率长期徘徊在20%一25%之间,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也维持在30%一35%之间,而发达国家的这两项指标则保持在60%~80%之间。目前我国虽然有一定规模的国防工业基础,形成了包括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电子等在内的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但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水平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许多关键核心技术都无法解决,只能依靠进口和技术引进,严重制约了国防现代化进程。

      (二)信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

      目前,我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如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18000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17.5%,但是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不多、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仍没有解决。特别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许多产品受制于国外,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差距反映在军事活动“要素”上,突出表现为,“现在,我军在武器装备、情报侦察、通信联络、指挥控制、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等一些基本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军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在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中掌握主动权,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武器装备体系、军队体制编制、作战方式、战场环境等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信息化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这种变化进一步凸显出我军现代化水平、军事活动能力与现代战争客观需要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军队之间的差距,使我军建设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①(三)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起步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环境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军工体制和机制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在总体上还处在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两张皮”状态,国防经济主管部门从保密性和政治性的要求出发,往往习惯于用行政指导手段管理国防科技工业,不仅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管得过多过死,而且使国防建设系统成为一个对外对内封闭的系统。不仅产品比较单一,只管生产军品,不管生产民品,而且企业自身配套,不讲社会的分工协作,搞“大而全”、“小而全”,造成了重复建设,重复引进。这种封闭状态既不利于进行高效的社会分工协作,也不利于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虽然我国的军转民取得了很大成就,民品产值占军工总产值的比例曾经高达80%左右,但在军工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民用产业领域,比如核电和核技术应用产业、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以及民用飞机等领域,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国际竞争力,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军工高技术产业发展迟缓,难以发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军工民品遇到严峻的挑战。

      ②(四)国防工业的规模和结构与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矛盾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是在面临严重战争威胁的特殊时期,按照准备应付“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摊子大、力量散、队伍庞大、结构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局面。虽然经过几次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些调整和改革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的,使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军品科研生产布局相对分散、专业设置重复过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有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由于战线长和投入不足,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创新能力弱,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不足,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很不适应新时期武器装备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国防科技工业的生产设备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仅为15%,远低于工业企业26%的平均水平。

      从而导致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技术上发展滞后,在关键技术领域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拉大。美国兰德公司撰写的《中国国防工业新走向》的报告指出: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从以色列和俄罗斯进口地对空导弹、反舰巡航导弹、空对空导弹以及相关技术,这表明中国导弹工业存在严重的缺陷。最大的弱项是中远程半自动雷达制导的地对空导弹及其核心技术等方面。同时,由于军工企业改革进展缓慢,生产的民品质量低劣,缺乏竞争力,所以也没有赢利能力。这无疑限制了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其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①(五)国防科技工业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原有的国防科技人才管理还存在着机制不够健全、方法不够合理、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难以满足高技术条件下国防经济建设的需要。从人才结构上看,我们最缺乏的依然是既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勇于开拓,有谙熟经营之道的企业家队伍。从人才的使用和激励看,多数军工企业单位还没有营造出能够稳定吸收高素质人才的环境。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和奖励政策没有突破传统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框架,没有充分评估并承认科技人员是技术创新的价值,技术创新难以参加生产成果的分配,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高层次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培养并建立稳定的高水平的国防科技人才队伍,也是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五、科技强军:国防科技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的时期,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对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与武器装备建设规律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国防工业的发展新路。

      第一,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信息时代的工业化和机械化工业时代已大不相同。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不能再按照适应工业时代需求的传统模式继续发展,而是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一主要矛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和培育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推进军工产业现代化,关键是要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先导,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带动产品研发创新、产品设计创新、制造工艺刨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科学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监控智能化、制造工艺装备数字化和自动化、咨询服务网络化,以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使军工产业和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为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军工产业政策,确定军事信息产业优先发展的地位;需要加大向军事信息等高层次产业投资倾斜的力度,并通过产业发展政策引导其他社会资源向高层次产业投资。

      第二,加快发展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促进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在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就是将基础研究与高科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握当代科学技术进步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术群的整体突进和相关技术的系统集成的特点,实现国防科技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集成创新。在新阶段我们应高度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研究,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以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为先导、数字化的研发和制造手段为支撑,信息化、灵活反应、自主创新的科研生产能力水平。一是要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产品或项目;二是要将信息技术注入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改造中,激活其设计、加工和功能的适应能力,变刚性生产程序为柔性生产、管理和控制模式;三是要把数字军工建设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形成若干龙头作用的总体设计和总装集成,关键分系统科研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中间配套能力的发展;四是要大力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调整军工行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推进专业化协作,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五是要针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关节点和薄弱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及时地给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以有力的财政支持,加速产业升级。

      第三,借助民用技术优势,加速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

      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军民融合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符合军品科研生产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借助民间大量的优秀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直接有效地参与国防科技研究开发工作,可在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维持和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因此,选择走在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国防科技不需要重复开发的高新民用技术,纳入军品科研生产“哑铃型”结构两端,直接为武器装备的发展所用,是当前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一是要改革和完善国防市场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包括制定民用科研生产单位准入制度;给民用企业公开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军品科研项目的招标范围;完善军品保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

      同时,还应当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使设备老化、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相对较弱的国有军工企业,能够自主地退出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使有科技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民用高科技企业,能够自主地进入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良性互动机制的加快建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要抓紧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从顶层规划人手,开展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及时修订和完善军用标准和规范,扩大军品和民品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的军民通用标准体系。三是构建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共同平台,实现科技信息、公共数据、技术专利等资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到产品设计制造全过程的军民共享。通过技术资源、技术人才的互动和科技成果的双向转化,促进军用和民用技术及产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第四,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竞争力。

      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战略基点不动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发展战略,要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整体谋划,选定军工各行业创新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在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从跟踪研仿的发展模式向自主创新转变,尽快摆脱跟踪研仿的思维模式,鼓励大胆探索,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坚定不移地把立足点从过多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上来。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着力在人才工作机制上推进创新。在新世纪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式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创新,科技要先行,关键在人才。要立足国内,着眼海外,探索和建立适合国防战线特点的人才积累机制、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严格规范的考评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建立能够谋划重大项目、统筹技术资源、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高层次工程研发与管理人才队伍;建立一支能够把握前沿、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的高层次基础性研发队伍;加强军工主体工种和特有工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晖:《21世纪初的中国国防经济政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年版。

      2.王敏正:《中国内生性工业化道路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刘义圣、李建建:《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策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翟书斌:《中国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于同申:《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经济形势论文发表篇2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

      【摘 要】失业是当今困扰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目前失业现状,以及失业原因及趋势,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影响失业的主要因素,重点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失业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剩余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失业; 剩余劳动力; 流动性; 资源配置。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如果劳动者在调查期( 大多数人同是一个月) 内到达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符合以下条件: ( 1) 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雇者; ( 2) 具有劳动能力,即完全可以被雇佣或自雇; ( 3) 目前正在寻找工作,即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即为失业人口,这种现象即为失业。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 。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我国目前的失业人口包括: 城镇失业人口和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增就业人口。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失业率估计为20% - 28% 。近年来研究者在排除我国失业统计中的缺点后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失业率大约为 15%,而农村劳动力剩余则高达26% 。2000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 78444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 55019 万人,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 70. 1%。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来计算种植业所需劳动力数量,结论是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 1.96 亿人。按 1998 年中国农业劳动力 3. 48 亿人计算,剩余劳动力达 1. 52 亿人。而且预计今后农村每年还新增 400 万适龄劳动力,并且到 2030 年达到高峰。

      目前,我国农村约有 1 亿 - 1. 2 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农业在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这又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二、农村过剩劳动力造成失业的原因分析。

      农村过剩劳动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周期性失业率居高的一个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劳动力人口与生产资料比重过大。

      对于我国目前状况来说,劳动力人口相对于生产资料是严重过剩的。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创造财富,否则就会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生产资料相对于劳动力人口远远不够,所以就必然有一部分人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社会化大生产中分离出来。另外,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 二) 低素质劳动力与高增长的资本技术不相符。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办公、生产设备愈来愈先进,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有一定的技能。但是,由于建国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大批劳动者没有形成竞争意识,以至出现了一批低素质劳动者。那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大量劳动力由于不能胜任高科技条件下的工作,导致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矛盾现象。

      ( 三) 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就业产生冲击。

      近年来由于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同一个岗位的应聘者增加,雇佣者因而提高门槛,使得许多人因无法达到规定要求而找不到工作。而这部分人当中绝大多数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低素质劳动力,但正是由于这部分人群数量多,使得供求市场产生“就业危机”的信号,引发蝴蝶效应,加重了就业者的恐慌和压力,于是有些人便把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因素归咎给社会而不去努力找工作,使得失业问题加重。

      由此可见,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产资料不足,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当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又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资本技术提高,低素质劳动力无法适应工作要求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减少使得大面积失业,进而引起负的外部效应以及连锁反应,最终使得更多的人失业,我国陷入严峻失业困境当中。

      三、有效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建议。

      据此分析,笔者认为要想缓解我国失业问题,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配置问题将是首要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 一)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产业。

      笔者认为发展农村新型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此减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幅度流动。目前我国在宁夏、甘肃、陕北等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都产生了一些新型的畜牧业、种植业以及服务产业,但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另外,政府应当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人承包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是各国公认的“解决就业的命脉”,在解决就业方面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家庭个人承包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 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再教育。

      由于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这就要求政府应该注视对低素质劳动力实行再社会化,即再教育。一方面可以直接对其进行上岗培训,另外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指导。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民众从所从事的农村新型产业中真正获得收益,稳定民心,并且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

      ( 三) 建立有效地失业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对于失业保障主要办理失业保险,凡是办理失业保险的人员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均可领取失业保证金。这种制度缺乏激励效应,一旦新的工作的酬薪低于保证金或工作条件差时,领取保障金的人便不去接受新的岗位或者不去积极寻找新的岗位,保障金无疑降低了一些岗位带给人们的效用。

      笔者认为应该规定保障金发放期限,可以根据不同人的条件制定不同期限,即缩短救济时间,并且降低津贴金额,严格领取条件,从而恢复市场的激励措施,从简单的保护失业者转变为促使失业者再就业,最后可以用压缩下来的经费投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先锋。 格日乐其其格。 西方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M]。 师范大学学报,2004。

      [2]李 敏。我国社会失业现状、原因及对策建议[J]。理论探索,2006(1)。

      猜你喜欢:

    1.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2.中国经济的论文发表

    3.2017国内经济形势论文

    4.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5.2017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文档下载